在深圳,是谁在保护水库安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2022-02-17 16:23

横跨深圳市宝安区和光明区的茅洲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优美清澈的河道俨然成为周边市民游玩嬉戏的好去处。“从前的臭水沟民房都变成了如今的‘江景房’了。”市民纷纷感叹道。

这是深圳水环境治理成效的一个重要缩影。

深圳共有177个水库、大小河流共计约362条。如今,深圳的每个水库、每条河道都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水利万民。当前,深圳正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化手段提升”,在全国走一条独具深圳特色的智慧水务发展之路。日前,深圳智慧水利(务)先行先试任务已通过水利部验收,总体评定为优秀,其中水库智慧监管、智慧排水入选水利部智慧水利先行先试成果目录。

从前巡检2小时现在只要3分钟

“2002年我刚到水库上班,经常要开车到几公里外的西丽湖度假村抄水表,落后极了;20年后,水库里那些浮子式水位计、雨量计、流量计等前端设备都变成了自动采集,数据也能实时入库,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简直不要太方便。”

今年44岁,从小在深圳长大的何建宁是深圳西丽水库的一名管理员。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智慧水库管理系统,查看西丽水库实时的水情、雨情和大坝安全性态:水库当日的来水供水水量水质怎么样?机电设备和前端感知设备是否运行正常?有无险情预警等都是何建宁每天要关心和处理的事务。

西丽水库管理在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后,带来的最大帮助是能够自动巡检和提前预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遇上暴风雨天气,巡检人员免受风吹雨打,通过前端水情雨情感知设备就能了解实时水位与雨量;若有预警信息,系统会自动报警,管理员会立即根据系统信息了解详情并马上派发电子工单,让相关负责人前往处理。以机电闸阀日常巡检为例,以往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巡检工作,现在通过系统虚拟巡检只需要3分钟。” 何建宁说。

西丽水库又名西沥水库,被称为深圳“四大水缸”之一,始建于1960年,集雨面积29平方公里,水库面积2.78平方公里,总库容3238.81万立方米。

如今,在面对西丽水库周边居民是否能够正常供水、水库水质是否达标等方面,都能通过新搭建的信息系统获取相关数据,帮助管理员快速应对和做决策处理。

难忘的三天三夜“孤岛坚守”

像西丽水库这样正在被信息化技术改变的水库不止一个。

位于盐田区与坪山区之间的三洲田水库是深圳海拔最高的水库,也是深圳少有的“云端水库”,这里常年云遮雾缭,幽静清缈,被誉为 深圳的“世外桃源”。然而正是由于海拔地势高,每当汛期台风暴雨来袭,三洲田水库都成为影响下游河道和市民安全的重要因素。

“水库在山上,当时不仅停水、断电,通讯和交通也全部中断,人进不来也出不去,三洲田成了一座‘孤岛 ’。”在说起三年前那场抗击台风山竹的经历,三洲田水库管理员曹彬彬仍然心有余悸。

2018年9月,台风山竹严重影响深圳,为了确保三洲田水库和下游河道居民的安全,曹彬彬与水库全体职工经历了三天三夜难忘的 “孤岛生存”。

山顶水库素有如“充电宝”一般蓄水、放水的调控功效。当暴雨瓢泼之时,水库一方面要充当蓄水池,避免暴雨与下游河道水流叠加从而造成内涝;一方面水库自身将面临极大的库满垮坝风险,需要一边蓄水、一边实时根据水位变化决定是否泄洪放水。

在台风来临前3天,曹彬彬与同事做好了充足准备:提前腾出库容(通过碧岭水往坪山河干流泄洪)、准备充足的抢险物资,做好水工建筑可能发生的险情应对准备。然而,当山竹肆虐之时,水、电、通信和交通全部中断,在那样的环境中,工作人员连正常履职都非常艰难。

三洲田水库属于高山水库,防洪压力特别大,但是作为水务工作者,当时我们满脑子就是如何确保水库安全以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曹彬彬回忆道。

危急时刻,曹彬彬与同事紧急启用备用电源,克服雷电干扰下电压不稳定导致的设备反复启停等各种不利因素,三天三夜72小时里,水库工作者不顾风雨频繁外出巡检、每小时报送一次水雨情,以供各级部门决策参考,力争把水库防洪调蓄功能发挥到极致。

这场“战斗”对每个水库守护者都是一次历练和考验。当年这场台风是1983年以来对我市影响最大的台风,短时间内带来极端强降雨,尤其是当时的预警监测手段相当有限,水库调度决策主要是凭个人经验,人为因素干扰大,决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对水库管理者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处置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如今,随着深圳智慧水务系统和感知设备的建立和完善,让曹彬彬们更加有底气和信心了。

现在,智慧水务面向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要求初步搭建了水库管理系统,能够计算出未来可能的降雨量及其所带来的水库库容的增量,可以辅助三洲田水库管理人员调度、决策,并提前预判。

“未来,通过感知体系的不断完善,水库的运行管理将更聪明、更智慧、更高效,再面对山竹这样的强台风恶劣天气,我们也能从容应对。”曹彬彬说。

建设有深圳特色的智慧水务系统

水库管理和抗灾防涝只是水务行业的一个领域和分支。事实上,近年来,为保障民生、提升市民幸福感,深圳在河道治理、居民供水、用水等所有涉水领域都做了改革和创新。

两年多前,深圳便开始率先探索用新技术驱动水务业务的数字化转型。2019年,《深圳市水务行业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在全市印发,明确了全市智慧水务建设的路径。去年,市水务局与华为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双方要依托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在城市智慧水务应用场景、水务数据治理实践、水务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力争打造在全国可借鉴可推广的深圳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

智慧水务一期工程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规划和水利部智慧水利顶层设计为指引,结合深圳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实际,不断深化顶层设计,优化搭建智慧水务总体框架和技术架构。确立1个指挥决策中心、“六水共治、工程管理、政务运行”3大智慧应用版块、N个数字化场景应用的“1+3+N”智慧水务总体框架;明确智慧水务建设以数据治理为核心,全面梳理水务业务流程和业务全景图,立足水务职责职能,落地业务场景数字化的技术路径;逐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智慧水务顶层设计框架、技术架构和成体系的方法论。截止目前,深圳智慧水务在智慧调度、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等方面建设已经初具成效。

深圳市水务局信息办副主任吉海告诉记者,水务是民生行业,水务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水务工作面临着管理要素增加的挑战、以及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管理手段必须转型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水务治理的需要。智慧水务便是推动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水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深圳智慧水务建设的重点是水务资产数字化和业务场景数字化,也就是打造水务数字底座,重点推进水量平衡、水旱灾害防御、工程项目管理、工单管理、水环境达标等业务场景数字化。

数据治理是智慧水务建设的核心,通过数据治理形成的水务数字底座是业务场景数字化的基础。在数据治理工作中,水务资产“一物一码”、数据资源“一数一源”需要贯穿始终。吉海说,“一物一码”就好比人的身份证,以往信息化建设有很多系统和数据是孤立的,现在有了一物一码,水务管理对象就被赋予了身份,每一个码都是唯一的。在各个应用管理中,数据就能够关联和联动,还能把所有基础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拉通,当数据能够高效流动时,就能有效支撑业务场景,挖掘管理问题,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

围绕水务履职履责的重点,结合深圳特色和水务行业特点,打造典型实用的业务场景。比如通过工单系统,将现有水务设施设备管理标准线上化,将这项业务所涉及的管理表单、流程、岗位、人员、巡检路线等业务规则内置到系统中,进一步理清管理职责,支撑业务闭环管理,实现了水务设施设备“绣花针式”高品质运维管理。 比如水旱灾害防御系统主要是围绕城市防洪排涝的需求,抓住水位这条主线,结合气象局气象预报的信息和我市的地形数据、水务对象空间关系,建立雨量、水位逻辑关联,实现水库、河道、内涝风险分析,支撑水安全保障。比如水量平衡系统,主要是围绕水循环的全链条,全面归集了从雨水、东江引水、水库蓄水、水厂取水供水、用户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再生水利用、河流海洋的水量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精准定位用水损耗等问题,发现可以挖潜提升的环节。

“信息化是用技术将人、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价值。”水务信息化的重点,是基于水务业务和管理链条,将管理要素进行全面整合,将管理环节进行协同联同,将水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打造应用场景数字化,倒逼管理模式创新和转型,提升水务治理能力。

未来,深圳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环境、守护水安全,用“智慧”呵护绿水青山、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结语:

未来,你觉得深圳会是什么样?你对深圳的水务发展有什么样的愿景?

曹彬彬说:“未来一定是大数据时代,深圳这座创新城市也会在数据的互联互通下发展得更加智慧;而通过感知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的深圳水务也会发展得更聪明、管理得更高效。 此外,我还希望大家能养成惜水爱水节水的意识,从而合力推动我们深圳水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何建宁认为:“深圳是一座包容创新的城市,未来的深圳将更加贴近市民、更加亲近大自然原生态,集科技时尚与自然生态于一身;未来的深圳水务建设也会更加智慧、高效;水务管理更加精细和智能。”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盛佳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