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流年 续写春天的故事——访福田区水务局局长何如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2021-06-11 16:42

2016年至2020年,深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聚焦聚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短短4年时间补齐40年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推动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

而在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十三五”期间水污染治理投入25.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7倍。福田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暗涵整治,历史性解决长期困扰的河流黑臭问题,根本性改善河湖水质环境,深圳河水质创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在全国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这一关键历史性节点,深圳特区报近期对福田区水务局何如局长进行了专访,探寻福田水治理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新洲河)

问: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也是全市的“会客厅”。在这样的“首善之区”,水务工作特别是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客观条件有哪些特别之处?

答:福田区总面积78.66平方公里,以不到全市4%的面积承载了全市12.4%的人口,贡献了全市25%的社消零总额、近23%的进出口总额、近17%的GDP总量和20%的税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在这个寸土寸金的高度集约型城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非易事,概括来说,福田区的环境、特别是水治理环境面临以下客观瓶颈或短板——

第一是城市开发强度大。福田是三十年的建成区,常住人口155.32万,城市建筑多,有超高层建筑近100栋,城中村内遍布“握手楼”,小区与小区之间、楼与楼之间间隔小,地下空间超过1100万平方米。

第二是河流本底条件差。福田区大小河流共10条,数量只占全市总数的3%,且河道短小、河床较窄。河流水源以雨源型为主,旱季基流小,水体环境容量小;雨季陡涨陡落,初小雨水污染较为严重;同时管、涵、闸、泵等各类水务设施建设时间较早,标准偏低,老化严重,污水系统高水位运行,大量水务设施需更新改造。

第三是暗涵暗渠数量多。早期城市发展挤压河道空间,多条河流被暗渠化后藏于城市主干道下方,皇岗河、凤塘河等全暗涵河流实际已成为城市排洪通道,无补充水源,雨季水质不稳定。很多暗涵自建成以来从未进行过清理,水体黑臭,淤积严重,甚至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问:虽然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今天福田水环境已经焕然一新,深圳河水质创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全面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福田区在“十三五”期间,水污染治理投入25.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7倍,实施正本清源等“十个全覆盖”,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多点发力。

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取得突出成效,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深刻领会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在具体落实中,福田区委书记担任区总河长和治理情况最复杂的深圳河(福田段)区级河长,区副总河长、区长经常性赴现场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各区领导、各街道领导分别认领了区级河长、街道级河长,实现区、街道级河长全覆盖;全区水务系统攻坚克难,以硬干部硬作风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我们还将任务目标分解、细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督查部门逐月跟踪督办治水任务。通过一系列强力的举措,整个政府部门动员起来,有力地形成治水合力。经过不懈努力,全区2114个排水小区排水达标率100%,15个城中村,7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现全区雨污分流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凤塘河、新洲河、皇岗河、福田河、笔架山河(福田段)等暗涵治理,率先完成荔枝湖流域污水零直排示范创建,建成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完成1.5公里环莲塘尾水库慢行游憩环库绿道和新洲河口示范段“最野”碧道建设,正在打通新洲河慢行系统高标准建设新洲红树碧道,增加亲水乐水的休闲空间,让市民重新感受河流的活力。

(福田河)

问:您刚刚提到暗涵暗渠整治。我曾去过几个暗涵治理的现场,可以说这是深圳治水工作深入推进后遇到的最大难点之一。福田区是如何克服困难、推进暗涵整治的?

答:福田区有约45%的河段为暗涵,伴随城市高速发展,暗渠化河道逐步成为藏污纳垢所在,严重影响河流整体水质。比如,新洲河全长7.8公里,暗涵段3.8公里,其中上游北环大道以上全部为暗涵。2010年整治时,我们不得不在暗涵出口处建了一座截污闸,将暗涵里的污水截流抽排到水质净化厂处理。

这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新洲河没有了天然基流,只能依靠水质净化厂的尾水补水;二是为应对防洪,一旦下雨就要开闸,暗渠里的淤积物全部冲处来,一场雨就会导致新洲河返黑返臭。

暗涵长年封闭,没有照明设施,伸手不见五指;淤泥厚、深度普遍超过半米,最深的地方差不多有1人深,深水位2米多;空间狭窄,机动车道下不具备开通条件;黑臭严重,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硫、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聚积。

为全面消除辖区黑臭水体,我们克服各种困难,2019年率先攻坚暗涵整治,并制定了气体检测、降水、清淤、照明、安全、交通、运输、污泥处置、人员进出登记等10多个专项工作方案,人盯人,逐一落实。

通过一系列艰苦努力,我们的治理工作换来了实际成效。一是清淤暗涵8公里,清理各种淤积物2万多立方米;二是沿暗涵铺设初小雨截流管4.2公里,有效地截纳初小雨水;三是成功拆除了总口截污闸,将梅林片区的山水引回新洲河,“断流”十几年的新洲河再次恢复生态基流,重新焕发出活力与生机;四是加装初小雨水抽排泵站,根治片区面源污染;五是安装了照明和监控系统,“暗涵”变成了“亮涵”,随时能监控到暗涵内的运行情况。

目前,福田区的凤塘河、福田河、皇岗河、新洲河、笔架山河(福田段)暗渠已全部完成整治,从源头上消除了入河污染源。

问:这几年福田治水工作,除了河水的变清,群众感受最多的,就是身边无处不在的管道工程。在岸上,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答:这些年,福田水务部门在管网建设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可以说我们用了4年的时间补了40年的短板,实现了雨污分流全覆盖。

从2016年开始,我们对1269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到2019年,全区2114个小区实现了雨污分流全覆盖。

除了小区,我们还改造了城中村。福田区共有15个城中村,70个自然村,点多面广、场地狭窄,地下管线复杂,埋深浅,施工难度极大。我们制定了“一村一策”“一栋一策”的方案,针对条件较好可在巷道内埋设雨水主管;对无条件埋设大口径雨水管的巷道改为埋设多条小口径雨水管;平面位置不够的采用雨污上下双层管道;条件非常差的如石厦西村段采用架空设置“飞管”;局部个别雨水立管无法接地的采取改造地面坡度后直接散排,并对地面进行海绵化改造。

问:河流治理好后,治水项目、排污体系的管理就更显重要。您刚刚提到,福田区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了荔枝湖流域污水零直排示范创建。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答:对,我们水务领域常说“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实现治水的系统性转变,才能破解过去治理—反复—再治理—再反复的怪圈。所谓系统性转变,包括由大工程治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由局部治标治理向系统治本管理转变,由分散式管理向一体化专业化管理转变,由政府集中攻坚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这些都是系统性转变中不可或缺的层次和领域。

我们奋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污水零直排”创建。2020年废除截污点154个、高位溢流设施69个,在全市率先完成荔枝湖流域污水零直排示范创建,在凤塘河、皇岗河等4个暗涵片区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域。

我们委托专业排水机构市水务集团对辖区约4000公里小区排水管渠开展专业运行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2056个小区100%签约移交和100%进场接管。

我们还推行“水务管家”,将辖区内涉水的“厂、站、网、河、湖、库、涵、沟、渠”等各类水务设施交由市水务集团实行“管家”式管理,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实现全要素一体化运营,实现从小区源头到河道末梢无缝隙式全覆盖管理。

我们还建设了智慧水务,形成“一户一档、一井一档、一管一档”管网数据系统,构建涵盖水上水下、地上地下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区域水环境、水安全实时感知、精准评估、智能预警、科学调度和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荔枝湖)

问:在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2020年度优秀项目评比中,福田共斩获4项3类大奖,获奖项目数量和类别均居全市第一。在海绵城市建设上,福田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如果说过去几年我们的超常规治水投入是在为过去“补短板”,那么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在为我们长治久安的城市环境“谋未来”。

福田区在全域系统化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市海绵城市政府实绩考评中连续三年获评为优秀等级、连续两年荣获全市第一;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新增海绵城市完工面积15.36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建设目标。

我们做好顶层设计,高质量编制完成区海绵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海绵详细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高效推进片区建设,完成新洲河中游东侧及福田河中游西侧排水分区海绵监测与自评价工作,达标片区面积6.21平方公里,规模为全市第二,海绵建设由项目分散式达标逐步转型为片区区域整体达标,实现连片示范与规模效应“双丰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靠机制管控各类项目落实海绵理念,通过市财政奖励政策激励社会投资助力海绵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打造了香蜜公园、景田天健花园小区等一系列既有景观又有功能的海绵典范项目,深受市民喜爱;我们还不断创新理念推广方式,推出全市首个“海绵城市社区科普导师”培训工作坊,打造20余个生动有趣、可感可触的海绵科普教育示范点,促进社区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可度、参与度和获得感。

问:福田区还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城区。请问节水方面福田区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节约用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福田区以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打造高质量节水典范城区。我们通过总量控制、过程管控、开源降损等多种举措,将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全过程。

比如,在强化源头节水方面,我们全面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向控制,将用水总量和强度指标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配置依据。在降损方面,我们着力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管,建立精细化管理监测平台和管网漏损管控体系,实现对供水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精准化监控。

2020年,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为4.47立方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把用水总量控制在2.21亿立方米以下,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以内,助推城市用水效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形成“人水城共融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建成节水典范城区。

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福田新三十年的开启之年。福田区提出,要抢抓“双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聚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在“三大新引擎”建设中,水务工作有哪些思路?

答:城市因水而兴。福田“三大新引擎”都是以水为魂的重要滨水空间,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依托深圳河,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毗邻香蜜湖,环中心公园活力圈则串联起“笔架山—中心公园—深圳河”南北生态通廊,未来我们将建设福田河生态艺术街区,重塑福田河活力景观带,成为环中心公园活力圈的靓丽纽带。

我们要为“三大新引擎”建设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我们将加快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污水零直排”创建,继续推进河湖管理、排水管网隐患排查等工作,2021年实现全区污水零直排,2025年前完成25公里碧道建设,实现“碧水临街、碧水绕楼、碧水伴城”,并把“绣花功夫”贯穿于城区治理全过程,最终实现城区治理“表里如一”。

我们要为“三大新引擎”建设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与营商环境。我们加快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第二阶段工程、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完善供水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提升供水水质,2021年底基本实现辖区优质饮用水全覆盖;还将主动服务、宣传、落实对工商企业用水自来水价格优惠政策,继续努力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等等。

千帆竞发、不进则退。在福田迈进新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水务自身事业也要不断改革创新。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在福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工作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续写春天的故事!

(原标题《碧水流年 续写春天的故事——访福田区水务局局长何如》)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吴剑林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