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无阻半世纪 守护清波向南流!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全力守护对港供水生命线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2021-05-06 07:28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之际, 近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而这句工程建设者在57年前写在山坡上的口号,也伴随着他们的故事,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在山河之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奋斗赞歌,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至今仍闪耀着不朽荣光,彰显着时代价值;而在他们之后,东深供水工程一代又一代的守卫者们,也用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对港供水生命线,让工程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价值。

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也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调节水库,水质常年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东深精神代代传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南至深圳市深圳水库,全长68公里,担负着香港、深圳、东莞约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从建设、扩建,到提升、优化,东深供水工程历时几十年,东深精神强烈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建设和守护者。

在机器轰鸣的太园泵站泵房内,莫仲文仔细地查看6台泵站机组的运行情况、聆听机器工作的声音是否正常,然后在平板电脑上输入数据信息、做好记录。

位于东莞桥头的太园泵站是东深供水工程的第一站。清冽的东江水从这里经过四级提升、奔流南下,最终流进香港、深圳、东莞的千家万户。

太园泵站副站长莫仲文是东深工程的二代守护者。他的父亲莫根旺从1964年2月开始,一直在东深工程工作至退休,亲历一、二、三期建设,并在1991年获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利行业贡献25年荣誉证书。

“我从小就在桥头供水管理部小区长大,一直也受到东深精神的熏陶——要对党忠诚,做人正直,工作不怕吃亏,勇于面对不足而去努力改进。”莫仲文说。

1992年适逢东深工程三期扩建,学电子电工的莫仲文,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转眼间,当年的小伙子也有了近30年的工龄。最让他敬佩和感动的,是老一代东深人永不停步的学习精神。

莫仲文记得,2000年开始改造工程后,不少工作相继电子化。而有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师傅,学历不高,对电脑使用甚至一无所知。可他们不服输、不怕难,硬是从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开始,先把鼠标、键盘学起来,再学用电脑打字、用新系统操作运行……直到完全掌握新的工具和流程。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已经拥有一大批专业人才,成为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自动化、信息化的标杆。1993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水力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粤海水务生产技术部总经理的李迎春,见证了这近30年来水务科技的进步。

“上世纪90年代,工程自动化水平低,泵站中控室运行人员每小时都要到现场人工巡查和抄表,工程调度依靠电话。如今,我们的调度中心不仅实现了工程全线远程自动优化调度,还可以对全国80多个水务项目重要指标远程实时监视,既安全又高效。”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今天的东深供水工程泵站里,巡检机器人代替部分人工实现基础巡视工作;工程全线工程配备了视频设备,关键区域做到无死角24小时智能监控;主要工程区域实现人脸识别,安全系数大为提升;无人船和无人机则让水质采样、输电线路巡检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粤海水务还参与编制了《泵站技术管理规程》等两项国家标准以及主编国内首个《渡槽技术管理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精益求精提水质

初夏的深圳水库两岸绿树成荫,水面碧波荡漾,迎面微风习习。

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也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调节水库,水质常年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在生产技术部水质管理经理佟立辉的带领下,记者从水库库首走进库区。在这里,一个个巨大的长方形水池整齐划一地排开。这就是为改善和保障东深供水水质的大型净水工程——原水生物硝化工程。

“生物硝化工程于1998年12月建成。它通过天然水体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氨氮等利用和降解,从而实现水质净化,规模在今天依然为世界上同类工程之最。”佟立辉介绍。

生于1986年的佟立辉,2010年从武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东深供水工程的一员。在央视录制的“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她有幸在现场感受老一代东深建设者的动人故事。

“重温前辈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守护好东深水的决心。我们将继承前辈们‘要高山低头、令江河倒流’的勇气,学习他们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佟立辉说。

生物硝化工程是保障东深供水水质的众多“关卡”之一。广东省政府还划定了深圳水库水源保护区,保护区禁止一切污染项目建设;水库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安装了隔离围网、围墙,行人不能直接接触水体;还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不间断开展水质观测和水质巡查。

2010年,为了进一步保障供水水质,粤海水务水环境监测中心正式组建。中心技术负责人杨创涛介绍,自2010年起,中心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现了200多项检测能力飞跃式的提升;2013年起,更是开始不断拓展世界卫生组织(WHO)、欧美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项目,以及一些标准外的社会热点关注的污染物检测能力,如水体异味物质、环境雌激素、药物和抗生素等。截至目前,中心整体检测能力已接近600项,对港供水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更加坚固。

攻坚克难逆风行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手机永不关机、24小时待命对东深人来说是生活常态。

“铃铃铃!”几声急促的电话铃响,调度中心管理人员陈龙辉给旗岭泵站运行值班员下达指令,要求马上全关1号、2号、3号防洪闸。

这是2018年9月16日。当天,1983年以来影响深圳的最强台风“山竹”过境。深圳街头大树被狂风吹倒,树枝被刮断,马路街头瞬间仿佛变成“原始森林”。

得到指令,塘厦管理部副总经理何久根二话不说,立即披上雨衣,带领人员前往溢流堰闸坝处。台风张牙舞爪正肆虐,倾盆大雨也来凑热闹,人被吹得东歪西倒,雨衣也任由台风撕扯而破裂。刚出发不久,问题又接踵而来:公路路面被水淹,树木横七竖八倒卧在马路上,汽车被堵住了。

时间就是生命!旗岭泵站站长蓝伟华接到同事半路被堵的电话后,立刻披上雨衣,顶着台风卷夹的暴雨,弓着身躯,连滚带爬,躲开风雨中的小树杈和广告牌等,一步一步终于挪到溢流堰闸坝。看着石马河河水不断上涨,很快接近溢流堰顶部,蓝伟华及时全关了3扇防洪闸门,防止河水漫进人工清水渠道。

“如果再延误几分钟,污水就要涌进来了。”蓝伟华回忆说。

还来不及缓一下紧张的神经,蓝伟华又接到电话,协助东莞石马河流域管理处石马河旗岭水闸接一条临时电缆线。

原来,旗岭水闸供电线路因台风无法送电,备用电源又因漏电跳闸。假如不能及时打开泄洪闸门,洪水将会淹没上游沿线几个经济重镇!

这时,何久根等人也赶过来,大家与东莞石马河流域管理处工作人员一道拉电缆,剖电缆头,接电源线,并一次成功合闸送电。终于,旗岭水闸得以迅速提升、及时泄洪。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东深精神,激励一代代东深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自1965年3月通水以来,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安全优质对港供水2万多天,累计对港深莞供水579亿立方米,有力促进了香港、深圳、东莞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用水需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广东省决定投资354亿元兴建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粤海水务以东深供水工程运营管理团队为班底组建了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这一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为“双区”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用水保障。

(原标题:《风雨无阻半世纪 守护清波向南流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全力守护对港供水生命线》 )

编辑 李林夕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