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洪桥头人讲述茅洲河“由污变清”的故事:河水清澈见底可以徒手摸虾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震霖/文 杨浩翰/图
2021-03-22 08:14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还将迎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过去六年,南海之滨,大潮奔涌,迈入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特区,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以高质量发展的姿态飞奔。其间,每一个奋力前行的铿锵足音,每一次奋楫挥桨激起的浪花,都记录在每一个普通深圳人津津乐道的巨大变化中,投射于老百姓推门可见的美好生活里。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听深圳市民说身边变化”大型系列报道,以普通市民切身感受视角观察深圳的发展巨变,用细小体悟触摸时代脉搏,将个体感受的一个个镜头,拼接成一幅宏大的深圳奋斗全景图。首篇报道讲述“河水清澈见底可以徒手摸虾——宝安区洪桥头人讲述茅洲河‘由污变清’的故事”。敬请垂注。

茅洲河中游洋涌河段,水面变阔,水流渐缓。

在洋涌河南岸,一片相对平缓的丘岗地带便是宝安区燕罗街道洪桥头社区。这里是茅洲河治理的核心河段之一,洋涌河新水闸,一座底泥处理厂、两座水质净化厂和一座二次净化水厂坐落于此。如今,洪桥头人还有了自己的“休闲胜地”——燕罗湿地公园,作为茅洲河水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里白鹭翔集、水清岸绿,成为了深圳市民的“生态后花园”。

这些年,茅洲河“由污变清”,洪桥头人有很多故事想说。

(一)

洪桥头社区400多名社区原村民基本都姓洪。水,是洪头桥人的生命底色,在居民的记忆中,河水清澈见底可以徒手摸到鱼虾,岸边长满用来编织藤席的茅草,夏天则变成“扒龙舟”的舞台。

洪家人在此地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就连“洪桥头村”的名字都与茅洲河紧密联系在一起。1938年,因宝太路(今天107国道的一段)途经此地,村口的洋涌河上架起了木桥,故得名“洪桥头村”。

曾经的茅洲河,河水弯弯从村前绕走而过,直到人民公社时期,才将河道“拉直”、拓宽。

年届六旬的洪永林记得,自己还是个少年时,每个月总有十几天的时间去河里捕捞鱼虾。凌晨4点,趁着潮水退去,他就背着渔网潜入河水,待到天亮时满载而归,每斤可售得3元,足够养活一家人。

“那片以前是甘蔗林,这里又种的咸水稻,大把的鱼虾抓不完……”洪永林带着记者在河边游走,感慨茅洲河数百年来对居民的“馈赠”。

得益于茅洲河咸淡水交汇处的特殊条件,洪桥头人吃饱饭从来都不是问题。以前,洪桥头村民户均20亩田,活多的干不过来,“外地人怕活太多,都不敢嫁到村里来,后来甚至要去对岸东莞请帮工”。

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来袭,茅洲河变了颜色。母亲河开始与人们的生活疏离起来,“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堆,不仅是污水,死猪死鱼都往河里扔。”

河水变黑变臭的苦果很快影响到了周围的居民。“沿岸边的厂房物业,白送给人家都不要,更别说介绍优质企业进驻。”优质产业不敢来,进来的是高污染的低端产业,沿岸生态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洪永林记得,从1995年开始,“扒龙舟”就停止了。直到2018年,茅洲河治理初见成效,久违的龙舟赛回来了。

(二)

在洪桥头社区党委书记洪伟江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卫星遥感影像图:一幅拍摄于2005年,画面上的茅洲河,河面狭窄,河水浑浊,两岸一片死气。另一幅拍摄于2019年,宽阔的河道水清碧绿,两岸的生态环境也再现生机。

洪伟江是土生土长的洪桥头人,作为社区的当家人,他还是茅洲河的社区级河段长,负责“茅洲河03洪桥头社区(左岸)”这一河段。洪伟江的名字和省级河长、省委书记李希,以及市级河长、市委书记王伟中等省、市、区、街道河长的名字一起,印在茅洲河岸边的公示牌上。

全长1.72公里的河段,洪伟江每周都要至少巡查一次,每个月必须有一次十分完整细致的巡查。

在岸边,洪伟江要查看入水口水质,检查岸边有无垃圾,巡查的轨迹都被手机里的“广东智慧河长”APP记录下来。

40多岁的洪伟江手机里存满了他在河边的自拍,中年男人憨厚笑容的背景,是日渐改善的茅洲河与河岸景观。这是“广东智慧河长”APP签到的规定动作,每天都要记录下这条河流发生的变化。

改善两岸生态环境是治水的根源所在,可茅洲河沿岸部分建筑的拆除问题成为推进治理首要的“拦路虎”,不少洪桥头人的自有物业也首当其冲。

洪桥头岸边的物业大部分建设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当时并没有统一规划,这些物业是不是违法建筑,该不该赔偿,居民们议论纷纷。

“党和政府带领我们一起治理茅洲河,还我们绿水青山,我们要无条件支持!”社区的老干部、老党员们开始行动起来,“阿彪,我今晚过来你‘屋企(家里)’饮茶,得唔得闲啊?”他们和社区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讨茶喝”,先拉拉家常,再旁敲侧击地说说“正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业主做工作时,洪伟江总要提一提这句话,茅洲河治理好了,大家都将从中受益,而生态环境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在燕罗街道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该拆的物业全都拆除,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

洪伟江向记者介绍卫星遥感影像图。

更难得可贵的是,许多需要部分拆除的厂房,业主自费进行了拆除,又自费新建起围墙。有业主自行拆除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保守估计每年要少收入12万元。

(三)

“治理好了,大家都好。”干部们上门做工作时说的话很快得到了应验。洪桥头人不仅亲眼目睹茅洲河水质的改善,连社区岸边的风景也大不相同——原来黑臭的沼泽地建起了燕罗湿地公园,公园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水,河水清澈见底,不时能看到鱼儿游动。晚饭后,居民们喜欢三五结伴在岸边散步,洪桥头人母亲河重现了生机。

燕罗湿地公园里,一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河面垃圾。

曾经饱受茅洲河恶臭之苦的厂房物业也迎来价值提升,原先每平方米租金7、8元都没人要的厂房,前年开始就涨到了20到30元,片区的居住和营商品质整体跃升。如今,还迎来了创新孵化器的进驻。

茅洲河“由污变清”以来,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洪桥头人保护家园环境的意识也日渐增强。

洪伟江记得,有一天居民们找他反映,社区进驻了一个大理石加工厂。这引起了洪伟江的警惕,他立马到现场查看,果然发现了问题:这个大理石加工厂仅有70、80平方米的门面,已经挖好了蓄水池,架好了机器,但对于如何处理切割大理石产生的废水的问题,经营者却答不上来。

洪伟江通知了环保、安监部门上门检查,检查结果是该工厂不符合规范,必须搬迁,但经营者却犯了难,双方一时僵持不下。正在执法部门一筹莫展的时候,洪伟江与出租物业的业主沟通,提出能否免掉该工厂三个月的租金,使其可以顺利迁出。业主一听说是污染企业,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就这样,这间污染企业还没来得及开工经营,就搬离了洪桥头社区。

2015-2020深圳治水大事记

2015年11月15日,《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发布,明确“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的目标,提出“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计划五年投入816亿元,打一场治水提质攻坚战和持久战。

2016年1月22日,全市召开治水提质攻坚战动员大会,签署治水“军令状”,标志着深圳治水提质攻坚战正式打响。

2017年5月27日,我市正式印发《深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全市逐步建立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

2017年7月,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四期工程全面完工。至此,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从1982年4月2日谈判工作正式开始已跨越35个春秋,深圳河经过一期到四期的联合治理,防洪、河道水质及生态安全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2018年12月7日,《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深府办规〔2018〕12号)印发执行,标志着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已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2019年1月,深圳召开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书记王伟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将2019年定为“水污染治理决战年”,要求在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基础上,2019年年底前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巴掌大的地方都不能有黑臭水体”。

2019年6月4日,《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深圳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明确“2019年,全市开工建设一批碧道试点项目,2020年底前完成试点项目建设;2022年,全市完成500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到2025年,全市完成1000公里碧道建设任务”的目标。

2019年11月21日,经市政府批准,《深圳市排水管理进小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要求深圳市小区(包括住宅小区、工业区、商业区、商住两用区、公共机构和城中村)排水管渠全部由专业化的排水公司负责运维。

2019年12月,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

2020年1月,茅洲河宝安段6.1公里的碧道试点段建成,正式向市民开放,全年接待各类参观考察团260多批。全市其他碧道试点段全面推进,标志着深圳水污染治理走进治水与治城相融合的新阶段。

2020年7月,在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深圳在北京、上海等同批1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1.2亿元。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的治水成效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

2020年12月30日,深圳市污泥能源化利用生态示范园投产活动在华润海丰电厂举行。作为全球最大污泥耦合掺烧全量处置工程,项目具备6000吨/日(按含水率80%计)的掺烧处置能力。项目的建成,标志着我市立足本地,全量处置污泥,历史性破解了污泥处理处置难的困局。

2020年,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五大河流考核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开工建设碧道242公里,建成120公里。(方胜)

【记者手记】

第一次采访预约,是在晚上10点多。热情的洪伟江直接答复我:“明天下午可否?需要怎么配合你?”我说,这一次,就谈谈你们村里的故事吧。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向来都是鱼米之乡,造就了广府人乐天务实的天性。洪桥头人自敦煌翻山越岭而来,就备受茅洲河的恩泽。“以前真的农活多得‘做死人’‘累死人’,害得姑娘都不敢嫁过来。”谈起富饶的茅洲河沿岸,洪桥头人自我揶揄之间,透着几分自豪感。

和世界上大部分村庄一样,后来的洪桥头,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茅洲河也不再亲近了。

“茅洲河能恢复好,真的没想到,要感谢党和政府。”社区居民道出的感谢,没有一丝丝矫情。而对于今后保护,他们都说,“污染的事情是一定要杜绝的。”

我对洪桥头人说,对于河流污染和整治,咱们可是有共同话题的人。因为笔者老家就在粤东的练江边上,练江是除了茅洲河以外,另一条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督办的污染整治河流。

这一次,我为茅洲河、洪桥头写下小小的河流史、村史,如果有机会,我也想为自己记忆中的母亲河,写点什么。

(原标题《河水清澈见底可以徒手摸虾——宝安区洪桥头人讲述茅洲河“由污变清”的故事》)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震霖/文 杨浩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