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数 | CCD、撕拉片成消费新宠,“老物件”何以戳中深圳年轻人的心?

读特新闻记者 张铃佳/文 徐瑜鸿/图 徐瑜鸿 张铃佳/视频
08-21 18:13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年轻人为何突然爱上CCD和撕拉片?

在消费潮流快速更迭的当下,复古影像怀旧经济正悄然兴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消费力量。一度停产的撕拉片在社交平台爆火,CCD相机、拍立得等老设备也重新走红。这些曾被时代“冷落”的物件,如今正被重新定义为“情绪奢侈品”,受到深圳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热爱P图的年轻人,为何又迷上了这些复古的摄影方式?

社交媒体上的复古影像热


打开社交媒体,输入“深圳 CCD”“深圳 撕拉片”等关键词,立刻就会被海量的种草笔记淹没——“华强北淘CCD真的太香了!”“在深圳用撕拉片拍出了人生照片!”


什么是撕拉片?简单而言,“撕拉片”(Peel-apart film)是一种即时成像的摄影方式,其核心特点是拍摄后能直接将相纸从相机中拉出。相机滚轴会挤压相纸,使内置的显影化学药剂均匀分布,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显影成像。在胶片摄影时代,能够快速成像的撕拉片通常用于商业摄影中打样,作为正式拍摄的参考。进入数码摄影时代后,拍摄不再需要打样,撕拉片也逐渐退出主流市场。

从按下快门到亲手撕开带引条的相纸,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被拆解成短视频和图文——开盲盒般的未知感、显影时的紧张期待、成片时的色彩颗粒,甚至 “翻车废片” 都成了流量密码。今年以来,CCD、胶片、拍立得等一众“老物件”再度翻红,相关关键词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持续走高。以“撕拉片”为例,截至8月21日,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6.7亿,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超17亿。



不只是撕拉片,在2000年前后被广泛使用的CCD相机(使用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的早期数码相机)也在近几年成为热捧。与此同时,胶片、拍立得等复古摄影形式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02
明星效应加持,价格暴涨的“拍摄新宠”


一度被视为“电子垃圾”的CCD相机、拍立得相纸和早已停产的撕拉片,如今身价飞涨,成为了市场追捧的“拍摄新宠”。在深圳华强北一些店铺售卖的CCD相机价格从2020年的几十、上百元,一路飙升至2025年的800-1500元,热门机型(佳能IXUS系列、索尼T系列)甚至突破2000元。


作为在2010年前后就已被迭代掉的卡片机机型,CCD相机可谓是一身的“老年病”:像素颇低,色散略重,噪点过大,用起来一不留神,就会失焦、模糊和过曝......然而在今天,CCD相机却成了最有“氛围感”和“复古vibe”的潮流玩具。


拍立得相纸价格也持续走高。2024年10月,20张拍立得白边相纸价格尚在105元至110元左右;目前,同样规格的相纸价格已经到了130元至160元不等。


在一众“老物件”中,撕拉片的价格曲线更显“魔幻”。撕拉片的主要生产厂家宝丽来、富士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宣布停产,所以现在市面流通的基本是二手存货,撕拉片变得“拍一张少一张”。拿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相纸来说,根据生产日期、批次差异,在二手平台卖到一盒价格从1400元至3300元不等。



撕拉片涨价逻辑背后暗藏着多重推手。首先是稀缺性绑架供需,“拍一张少一张”“限量版艺术”等代名词,让撕拉片在二手市场囤货炒作盛行。而部分明星带货也引爆了流量,早在2024年底,欧阳娜娜拍摄的撕拉片就曾一度引发热议,当时也有部分摄影机构以此为契机推出“明星同款”服务。今年4月,鞠婧祎的香槟金撕拉片促进这一复古摄影方式现象级破圈。数据显示,鞠婧祎单条撕拉片微博的点赞已超百万。


那么,到底是谁在为这类“老物件”买单呢?



不完美如何成为新魅力?
美国学者Svetlana Boym在《怀旧的未来》中提出,怀旧并非单纯的对过去的眷恋,而是一种对“理想化记忆”的重新建构。在数字时代,这种怀旧被赋予新的内涵——技术怀旧,即对过往科技产品的浪漫化想象。

CCD相机、撕拉片、拍立得的共同特点是低分辨率、高噪点、色彩偏差,这些在传统摄影技术中被视为缺陷的特质,如今却被年轻人追捧为“复古滤镜”。例如,CCD相机拍摄的照片往往带有泛黄的色调和朦胧的颗粒感,与智能手机算法优化的“完美成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不完美”恰恰成为其魅力所在——它让影像显得更真实、更“有温度”。


在即时成像的智能手机时代,撕拉片和胶卷相机提供了一种延迟满足的体验。等待照片显影的过程,赋予了摄影行为更强的仪式感。通常,年轻人用它来拍人像或合照,尤其是在生日、朋友聚会、演唱会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景。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撕拉片、拍立得、CCD等一众“复古老物件”,“好看”“好美”“权威”等字样会跳入人们的视野。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完美”的物品也是一种社交货币,带给人不一样的满足感。



又是一种怎样怀旧的情结,让这些本该被时代所抛弃的电子垃圾,重新归入了潮流,击中了无数年轻人的心趴,让他们情愿为“过时”而破费呢?


“复古消费热”背后看不见的“资本推手”


尽管年轻人的复古消费看似自发,但背后离不开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


CCD相机的翻红并非偶然。早在2020年,日本中古相机店就开始将CCD机型包装为“Y2K复古风”产品;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KOL则通过“CCD调色教程”进一步推高需求。由于多数CCD相机已停产,供给有限,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面对复古风潮,厂商迅速调整策略:富士推出“instax”系列拍立得,年销量超500万台;徕卡复刻经典机型例如M6胶片相机,定价高达数万元;甚至智能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也加入“复古滤镜”功能,模拟CCD成像效果。

而在这轮复古摄影风潮兴起的过程中,社交媒体无疑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小红书这样以图文为主要形式的社交媒体,更加强化了图片的价值。一定程度上,社交媒体会构建并放大某一种审美,不断吸引着潜在的消费群体,而小红书则展示了一种高度精致化的生活。


在小红书上,有网友将这种“复古潮流”诗意化为“胶片成像的浪漫”,说:“正因次数有限,所以快门才能定格永恒。”


在深圳华强北,寻觅CCD相机的人群依旧络绎不绝;藏身街角的摄影工作室里,撕拉片的拍摄依然火热。


有媒体表示撕拉片、CCD等“电子古董”的翻红,被视为年轻一代对快节奏数字生活的一种温柔反叛,有人从中赚得流量与利润,有人则满足了情绪与认同。可潮水终会退去,当更新的“复古”替代品出现,这场关于情怀的“炼金游戏”,或许终将在下一场狂欢中悄然落幕。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凤凰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合肥发布、南方周末、闽北日报、第一财经、中国新闻周刊、凤凰WEEKLY、幸福福田、影视飓风MediaStorm、36氪、钛媒体、图教室


编辑 谢小蕾 审读 张蕾 二审 徐雅乔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张铃佳/文 徐瑜鸿/图 徐瑜鸿 张铃佳/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