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大漠一呆30年,只为做一件事!钱学森曾送给他四个字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智军 文/图
2021-09-20 01:0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干事创业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曹德旺。钱学森改变了我的创业发展方向,并多次受到他的鼓励,让我也一生从事治沙农业。曹德旺为我示范了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公益心,他数次来种植基地指导。”在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风沙口的黑番茄种植基地,柴在军感慨地说。

柴在军在高台县黑番茄种植基地介绍“沙产业”经验。

时值黑番茄成熟季节,“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日前深入到张掖高台县黑番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万亩黑番茄一片苍绿,间或夹杂着点点黑番茄特有的暗红。不是眼前所见,很难想象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还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

沙漠里生长出的“珍珠”:黑番茄。

“把培育种植黑蕃茄作为毕生的事业,是受钱学森的启发鼓励。”柴在军回忆道。钱学森晚年将很大精力投入到沙产业中。他说,我国沙漠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业种植面积差不多。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其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而且是大农业,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

1990年,退伍创业小有成就的柴在军苦于寻找下一个让他能投入激情的项目,这时看到了钱学森有关“沙产业”的观点,农民出身、家乡深受沙漠化之害的的他豁然开朗,毅然带着创业获得的四千多万元,成立了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到张掖高台县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防沙治沙,研发培育沙漠农林作物品种,一干就是30年。“公司名‘大漠紫光’,就是钱学森给起的!”柴在军骄傲地说。

防沙治沙创业初期,团队员工住在艰苦的地下几米深的地窝铺。现复原辟为陈列馆。

柴在军认为,太阳和沙漠是河西走廊的最大自然资源,应该变劣势为优势,发展别人不可复制的特色农业。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黑番茄,被它的口味和养生功效吸引。这种暗红色的小番茄品种原产于南美洲干旱区,先后由德国和美国的专家采种和人工培育。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高台县及周边区县,降雨量小,云积量少、干燥炎热、阳光充沛,又有祁连雪山20多度的昼夜温差,是黑番茄的最佳的适生区。经过4年与美德科学家的国际技术合作,他带领团队于2007年成功培育出了本土改良的黑番茄,一条全球唯一的黑番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线宣告建成。

地窝铺陈列馆,复原了柴在军创业最初的岁月。

经过30年的发展,大漠紫光已成为一家以种植沙漠适生的黑番茄、黑枸杞、黑桑葚等特色品种为主的综合性民营企业。5万亩的沙漠披上绿装并产生经济效益,通过生产加工和终端品牌市场的销售,带动了高台县周边区县沙漠边缘十多个乡镇农民增收致富,使曾因干旱缺水而撂荒的土地得到了高效节水的充分利用,每亩地收入由传统农业2000多元提高到了平均7600元以上,并节约了45%的灌溉用水。

通过产业的带动,当地老百姓尝到了沙的“甜头”,真正实现了治沙又治穷。黑番茄也有了“防风固沙树、致富增收果”的美誉。

编辑 编辑-詹婉容审读 吴剑林审核 陈建中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智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