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示范引领各领风骚 相互激励比翼齐飞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2021-07-27 08:32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被历史赋予新机遇、新使命的浦东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上海校区坐落于浦东,与浦东共同成长,经过27年发展,中欧现已成为世界前五、亚洲第一的商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商业领袖。7月23日,中欧院长汪泓教授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浦东发展的新思维、新举措。

建设引领区需要更开放思想和更多举措

汪泓院长表示:“我本人就是浦东开发开放三十余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990年到1991年,我曾挂职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公司副总裁,参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小陆家嘴方案规划工作,这使我对浦东这片热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3年,吴敬琏教授作为中欧的前身中欧管理中心(CEMI)的教授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对浦东进行考察,为中欧寻找潜在的建校地址。最终,中欧正式选址浦东金桥。1994年,中欧正式成立,并在金桥的一片农田中举行了奠基典礼,校园由贝聿铭大师领衔创办的P.C.F.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这是中欧和浦东故事的缘起。”


中欧校园

“从2011年到2020年间,我到上海市宝山区先后担任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之后又回到魂牵梦萦的教育行业,到中欧担任院长,继续在浦东的土地上发光发热。”

汪泓院长说,如今,国家赋予了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时代使命。浦东这些年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必将成为其“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的独特资本,也成为其重要的软实力。

她认为,浦东在短短三十年间快速腾飞的经验,可总结为几点:第一,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浦东开发过程中很多发展理念极具前瞻意识,比如率先发展第三产业,确立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等。第二,开放品格、海纳百川。极大的开放度使浦东与世界经济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在浦东的跨国公司数量占上海跨国公司总量的“半壁江山”,日益完善的金融、航运和服务贸易环境,决定了浦东在跨国公司全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金融先行、引领效应。今天的浦东,已是中国金融市场最活跃的地方。

本次《意见》的出台,给浦东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支持浦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在浦东打造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对于上海金融“补短板”、汇聚全球资本意义重大。未来浦东将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产品、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此外,随着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域落在浦东,各类重大改革事项大多于浦东先行先试。本次《意见》指出:在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这意味着,浦东在税收优惠、投资自由、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等方面,实现了制度性突破,加之已获得“制定法规的权利”,政策供给力度空前。国家赋予浦东更广泛、更高程度的开放空间,将极大增强上海的全球资源吸附力、竞争力。

《意见》还指出,到2050年,浦东要建设成为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重要承载区,并提出了包括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内的多个重要举措。汪泓院长认为,中欧在这些方面均可做出应有的贡献。

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制约发展的藩篱,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是浦东迈入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汪泓院长说,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就是要浦东继续勇当开路先锋,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并不意味着鲁莽行事,浦东在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表现在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表现在把重点放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这些支持措施不是要在浦东形成“政策洼地”,而是按照能放尽放并管好的原则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发展权,以服务和融入的精神,为构筑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强力“助推器”。

制度创新“引才”、事业发展“留才”    

创新发展依靠的是人才。如何让天下英才纷至沓来,并以浦东为家?《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浦东要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率先在浦东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中欧打造了一支由8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世界级全职教授队伍,培养了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逾25000名校友。作为中欧领头人,汪泓院长谈了自己的看法。

她说:“浦东要成为引领区,拿什么引领?必须要有新东西。”她指出,浦东一直扎实有效地进行人才高地的建设工作。《意见》的出台,需要浦东在制度创新引入人才和通过事业留住人才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浦东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定了它需要吸引人才。浦东的创新基因使它能快速集聚天下英才,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产业导向的引进人才,比如金融、人工智能、医疗、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汇聚,让大量专业人才聚拢。第三阶段为引领高端人才集聚,文化、教育、金融、法律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齐聚,成为共建浦东的生力军。”

汪泓院长进一步指出,人才政策的制定需要高度,实施需要力度。“政府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在建立各项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和保障的同时辅以激励机制,未来浦东集聚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将越来越强。”

她以中欧为例来说明,中欧80多位全职教授中,国际教授约占60%。中国教授拥有丰富的海外授课经验,国际教授拥有扎实的在华教研经历。中欧协助符合条件的新入职教授申请“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平均每年都有引进教授成功入选。中欧教授还参与了“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的申请,他们为上海实现重点发展战略目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欧校园

她进一步指出,在人才培养方面,中欧不断推进和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立足和贴近区域市场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特色,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旺盛的人才需求。例如独创的“实境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听”(课堂教学)和“看”(企业参访)相结合,把案例研究融合到企业实地学习中,创造机会让学员与行业专家充分交流,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同时,学院发起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研基地”项目,目前已与三一重工、上工申贝等20多家知名企业展开合作,从而促进产学研融合、增强知识创新。

浦东和深圳要相互激励、比翼齐飞

深圳和浦东分别在迅猛发展40年和30年后,迎来了“升级版”的改革发展新机遇。一个示范区,一个引领区,坐标南北,它们如何相互呼应,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当地的领头羊?

汪泓院长用“相互激励、比翼齐飞”精准定义了两地在发展中的关系。“深圳和浦东都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通过不断摸索与不懈努力,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快速崛起之路。在我看来,40岁的深圳与30岁的浦东‘年龄’‘气质’相仿,都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它们积累了很多可供彼此相互学习借鉴的经验。”

汪泓院长认为,深圳的崛起,离不开时代弄潮儿们的先行先试,离不开改革开放热土之上人们的大胆探索。蛇口“开山第一炮”如春雷炸响,人们放下包袱,解放思想,推动深圳快速发展。1980年深圳人均GDP仅70美元,不足全国人均GDP的一半;而今天深圳人均GDP已超过3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深圳,也完成了从边陲小渔村向国际科创中心的蝶变,独角兽企业云集,经济不断创新发展,正朝着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目标稳步迈进。

浦东在短短30年时间里,也完成了从阡陌农田到现代化新城的蜕变。1990年浦东的GDP仅为60.24亿元,到2019年已增长至12734亿元,目前正着力发展“中国芯”(芯片产业)、“创新药”(生物医药)、“智能造”(人工智能)、“蓝天梦”(航空航天)、“未来车”(新能源汽车)、“数据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未来还将进一步打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从深圳和浦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两者都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者精神,也都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恒心。我认为在前沿科技领域,深圳和浦东有广泛而坚实的合作基础,两地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互通。”她说。

汪泓院长以中欧为例介绍说,中欧在深圳和浦东都设有校区,在中欧最新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站稳第一阵营、打造大师阵容、构建学术高峰、拓展培养体系、致力中欧交流、服务区域战略、引领责任教育、全力赋能校友等八大战略举措。其中,服务区域战略即以国内的三地校园为依托,服务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的发展。所以,未来中欧将在促进上海浦东和深圳的协同合作发展方面发挥出独特作用。

谈到深圳未来的发展,汪泓院长说:“我觉得深圳要永葆青春,永葆活力。”她指出,“首先,深圳要保持当年的干劲、闯劲、活力;第二,要有大格局,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做大市场,激发大活力,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前进;第三,深圳一直保持着‘涌动性’,思维的涌动激发出一批批创新者,敢闯敢做涌动出深圳效率,这些都让深圳的创新能力始终走在第一方阵,这是深圳最突出的优势,这个优势永远不能丢。”

(原标题《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示范引领各领风骚 相互激励比翼齐飞  》)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