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2025年第11号)正式实施,首次明确区分黄金的“投资性用途”与“非投资性用途”,并对不同用途的黄金交易实施差异化税收管理 。在此背景下,个人购买银行金条后加工成首饰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引发争议。
本期《读特普法》邀请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深圳市律师协会民事侵权委委员郑晓萍律师对此进行解读。
个人购买银行金条后委托加工成首饰,是否违法?若是,会面临什么法律后果?
我国现有法律并无禁止个人将合法购买的银行金条委托加工为首饰,委托加工是行使处分权的合法方式,但因涉及黄金用途变更,从投资性黄金转为消费性首饰即非投资性黄金,需满足税收合规要求。依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未申报用途变更、未缴纳相关税费的,存在税务风险,税务部门可责令补缴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款,并处以滞纳金;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罚款。若消费者个人大量购买银行投资金条、大量委托加工,甚至对外销售,可能涉嫌刑法规定的偷逃税罪或非法经营罪相关罪名。
若消费者坚持自行加工,如何通过正规渠道降低风险?
消费者在加工前,携带银行金条购买凭证,如交易记录、发票,到属地税务机关申报黄金用途变更,根据税务机关的核定,足额缴纳相应税费,获取完税凭证,并且优先委托有贵金属加工资质的商家,签订加工合同,明确加工材料来源和用途,索要加工发票,从而降低税务和法律风险。
委托无贵金属加工资质的第三方打制首饰,消费者是否需承担连带责任?
若明知对方无资质仍委托,且加工方因无证经营、偷税漏税被查处,消费者可能因“共同违法”承担连带税务责任,如补缴税款、接受罚款。若确实不知对方无资质,且已履行申报纳税义务、留存合法购买凭证,消费者通常无需承担连带责任。
无资质加工方可能存在黄金被偷工减料、掺杂掺假等行为,消费者可能会面临财产权益受损的民事风险,且维权难度更大。
郑晓萍律师建议:非投资则建议直接购买已完税的黄金首饰,或通过银行、品牌金店等正规渠道进行以旧换新、定制加工;切勿因贪图便宜或方便而选择无证加工点,避免法律与财产双重风险。
本期说法律师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
郑晓萍律师

《读特普法》是由读特新闻客户端打造的一档法律科普栏目。 本栏目中,我们将定期邀请深圳律师协会注册资深律师作为嘉宾,为公众深入剖析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