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会馆与生死营救

国家安全部
09-04 17:05
摘要

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历时200多天,至1942年秋,成功将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转移到安全地带,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亲历了这场营救的茅盾满怀深情地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青山巍峨,风荷飘香,老隆福建会馆,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矗立在东江之畔,静静讲述着抗战史上那段波澜壮阔的秘密转移故事。

暗杀名单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军开始空袭香港,并派重兵向香港突袭。12月25日,港英总督府挂起白旗,宣告香港沦陷。
日寇在香港大肆烧杀抢掠的同时,急不可耐地追杀一切抗日进步力量。一时间,香港的大街小巷,贴满了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士前去报到、否则“格杀勿论”的血腥布告。香港各大影院打出幻灯片,公然点名“请”梅兰芳、蔡楚生等文艺名流到日军占领司令部半岛酒店“会面”。
这些文化名流和民主人士,大多是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对大后方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加紧政治迫害后,而被迫离开国民党统治区,在共产党帮助下撤到香港的。他们在廖承志、潘汉年、夏衍等共产党人的领导组织下,积极开展抗日爱国宣传工作,掀起了香港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使香港成为对国内外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
不过这时,他们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一张张“格杀勿论”的布告,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暗杀名单”。

中央急电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党中央执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动员、团结、带领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抗战,形成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磅礴力量。这批被困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艺名流,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党中央长期关心关注着他们的安危。
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党中央给在重庆的周恩来和在香港、上海的廖承志、潘汉年、刘晓等发出电报,指示“香港文化人、党的人员、交通情报人员应向南洋及东江撤退”。同时,周恩来给中共中央派驻香港的情报与统战工作负责人潘汉年、秘密交通工作负责人刘少文发来多封急电,要求将在港“朋友”先接到澳门转广州湾或先赴广州湾然后集中至桂林;存港经费全部提出,一切疏散及帮助“朋友”的费用,均由其负责开支。此后数日,周恩来又多次致电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等,对营救转移工作作了详尽布置。同时,还分电桂林、广东等地,指示他们做好接应和转送工作。
电波划破硝烟的同时,党在香港和广东、桂林的各级组织、情报机构、交通部门、敌后武装高速运转起来,一场空前绝后的秘密营救,以同死神赛跑般的速度开展了起来。
虎口脱险

1942年初春,广东老隆福建会馆——这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粤东闽商会馆,成为此次惊世“大营救”的指挥中枢。这里西通韶关入湘桂,东达兴梅至皖苏,水陆辐辏如血脉贯通;党组织较为健全,群众基础良好——廖承志、连贯等人考察路线时反复衡量,决定将此地作为护送中转站,并在此坐镇指挥调度营救工作。
以老隆福建会馆为中心,加上旁边不远处爱国商人开办经营的义孚行、侨兴行两个商贸机构作为秘密转运点,一个秘密接应、转移、护送的指挥部不动声色地运转起来。
外面的世界危机重重。广州沦陷后,国民政府的省政府机关撤至粤北,部分政府机构转移到了龙川老隆,老隆镇内军警密布、关卡林立,国民党当局还派出特务四处搜捕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邹韬奋等人,并扬言“一经发现,就地惩办”。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丝毫退缩,一边在香港发动所有力量避开日军搜查,迅速寻找通知、组织暂时安置一批又一批文化民主人士;一边安排船只车辆、考察设置转移路线、部署护送队伍,一批接一批的人员接连来到福建会馆。
午夜的老隆镇,东江水声如旧。会馆内接应的同志彻夜无眠,屋内木桌上摊着难民证、商行提单、伪装衣物。义孚行、侨兴行以遍布粤桂湘的运输网络,织就了一张“白皮红心”的护送网。一个个原本活跃的“知名人士”,就这样在日军眼皮子底下销声匿迹,转移到桂林等安全地带继续战斗。
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历时200多天,至1942年秋,成功将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转移到安全地带,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亲历了这场营救的茅盾满怀深情地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经历战火洗礼和岁月沉淀的福建会馆,也被列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红色胜地。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