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早高峰,罗湖区东门③公交站旁。黄色配电箱如巨型路障横亘骑行道中央,将1.5米宽的骑行道完全“霸占”,旁边五辆电动自行车紧贴箱体违停在非机动车道上,“这咋过?”载着孩子的李女士猛捏刹车,随后径直从公交站牌前的空隙穿了过去,这段不足20米的非机动车道,她绕了3个障碍才通过。
这样的“障碍赛”,正在深圳多条非机动车道上演。记者走访罗湖区东门路、福田区福民路发现,电箱占道、杆体挡路成常态,有市民调侃“骑个车像考科目二,10米路要绕四五根柱子”。慢行系统本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如今却因层出不穷的障碍,成了市民吐槽的焦点。
现场:百米骑行道站了7根杆
记者来到罗湖东门路段,现场观察发现东门③公交站一侧的非机动车道上,电箱“霸占”着路面,骑行市民绕过该障碍需借道公交站台,“穿过”站台人群;而另一侧则有几根杆体竖立在道路上,记者发现,在仅5米的路段上竟矗立着2根杆体,骑行市民不得不在杆体间扭曲穿梭,宛如蛇行般艰难前行。
市民小霞告诉记者:“这段路‘哐哐’修了大半年,好不容易修出一条非机动车道,结果骑一会前面出现一根杆子,再出现一个电箱,你说这路怎么走?”
骑手王先生展示手机导航轨迹:“每天经过这里都要走‘S弯’,像在考驾照科目二。”记者现场观察,30分钟内,32名骑行者中,18人熟练地绕过接连两根柱子,14人捏闸减速后歪七扭八地绕过,其中不乏好几个外卖小哥身后的外卖箱子与杆子擦肩而过。“绕惯了,就当锻炼身体反应力。”
外卖小哥在“缝隙”中谨慎骑行。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福田福民路的骑行道也有上述问题,在福民路东行方向,100米骑行道上立着7根杆体,包含3根监控杆、2根路标杆、1根信号灯杆,还有1根歪斜的指示牌,杆体间距最窄处仅80厘米。
记者看到,几乎所有骑行者都“默契”地骑到了旁边的人行道上。“谁会傻愣愣跟着道走?”骑电动自行车通勤的张先生压着刹车穿过杆阵,车把离路标杆不足10厘米,“上周有个姑娘看手机没注意,车筐直接撞在杆上,东西撒了一地。”
市民:前期规划欠考量
对于这些“钉子户”,周边市民早已习惯。“在这好多年了,投诉?没想过。”常来东门逛街的陈先生说,大家默认绕行是唯一选项。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非机动车道障碍的讨论也很多。有不少人批评规划“拍脑袋”,导致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非机动车道画得挺漂亮,结果被电箱、杆子占了一半,这不是浪费资源吗?”网友“瑞”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她上周在福民路为绕一根路杆,差点撞上行人。更多网友直指规划问题:“先有杆还是先有道?明显是后画的道没考虑杆体。”
也有市民觉得“小题大做”。“深圳能划出专门非机动车道已经不错了,很多城市还没有呢。”网友“星瞳”留言认为,绕行是小事,“骑车别玩手机,注意看路就不会出事。”市民林女士的观点更直接:“公共场所哪能没杆?总不能为了骑车拆了所有标志。”
建设方:将迁移电箱,协同保畅
《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明确,自行车道宽度必须满足自行车通行的安全和顺畅,其中还提到,市政设施、管线应结合绿化带、设施带布置,并考虑与周边环境的适应和协调,不得影响行人和自行车通行。但现实中,新旧设施“打架”成了普遍现象。
矛盾焦点在于权责割裂。龙华区政协委员黄彬凌表示,问题根源在于建设时序错位:“很多骑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属于本来没有相关规划,是在原有车行道基础上划设的,未同步排查杆体、电箱等障碍,导致画出来的道与实际能走的路脱节。”此外,以上情况也属于部门间协调的问题,各单位部门管理责任分散,电箱归供电,杆体归路政,电车归街道,“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整改容易卡壳。”
建设单位负责人吴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电箱归属供电局管理,已协调好下个月全部迁移,我们会跟进确保清场,保障非机动车道畅通。”至于占道电车,他坦言“归街道办管,我们只能反馈”。街道办工作人员则表示,社区工作人员会加强巡查、整治电车占道的情况,“但根治需要市民规范停放配合。”
城市慢行系统的温度,藏在每一段无障碍的非机动车道里。当障碍不再是常态,绕行不再是习惯,“骑得舒心”才能真正融入城市日常。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江晓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