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举行。近百位中外政经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围绕全球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与投资、全球经济碎片化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等热点主题,展开观点交锋,为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探寻新路径。
采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挑战
在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全球贸易秩序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谈及近期备受瞩目的中美经贸冲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表示,确如中国所强调的那样,任何形式的关税战、贸易战都不会有赢家,对全球经济也将带来高度的不确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马歇尔·米尔斯表示,在贸易紧张的局势下,财政政策是应对经济挑战的重要工具,以更好平衡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个方面中国已推出很多举措,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把扩大内需作为首要任务,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面对当下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浪潮,迈克尔·斯宾塞看好中国发展前景。他表示,中美两个AI大国相互竞争,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使得中美的技术差距缩小。AI强大的工具性对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未来还将通过更广泛的应用推动生产力发展。
加快出海步伐走出舒适区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加强经济金融稳定以提高韧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表示,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深刻变革的世界经济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
“尽管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本储备、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等优势。同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敞开,我们有信心在吸引外商投资上不会因中美关税而发生变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说。
田轩认为,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企业需要“苦修内功”,做好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同时,需要加快出海步伐,走出去并实现对外投资。“企业出海对于任何企业都是跳出舒适区的艰难选择,尽管会面对不熟悉的监管和法律环境,但这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机会。”
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尽管世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深度融合发展却是确定性的。”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干表示,香港本身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会进一步强化。在协同发展方面,深圳、广州有强大的产业、科技创新优势,香港、澳门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国际化优势和人才优势等等,大湾区城市之间的黏性将越来越强。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表示,面对外部调整和逆全球化势头,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大湾区本身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包括完整的产业链和制造业基础,金融与创新也是重要的优势,这些都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内地企业加快步伐走出去,香港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更多企业打入国际市场。
创新是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王春新表示,要进一步打造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模式、政府对创新的有效支持、创新和金融密切融合、创新和产业的对接,以及创新成本、创新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是大湾区城市共同要做的。做好创新产业选择与创新合作,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好。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