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仙人石“重现”,周边发现深圳首个海鸟繁殖地和榄李群落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文/图
05-12 15:37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大鹏大队副大队长罗树行告诉记者,该大队和东渔社区和深圳大学决定携手申报环龙歧湾红树林和燕鸥自然保护小区,组建大鹏新区环龙歧湾红树林和候鸟保护志愿服务队,对以仙人石为核心的榄李种群和海鸟繁殖地进行保护

5月9日上午,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大鹏大队、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东渔社区工作站与深圳大学在东渔码头正式发布环龙歧湾红树林与燕鸥科考和保护项目,宣布即将设立环龙歧湾红树林和燕鸥自然保护小区、成立大鹏新区环龙歧湾红树林和候鸟保护志愿服务队,标志着大鹏新区“执法部门+社区+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保护联动机制正式建立,深圳唯一的海鸟繁殖地和榄李保护工作走上正轨。

▲深晚记者参与燕鸥繁殖地考察。杨洁琦 摄

▲龙歧湾近岸礁石上的黑枕燕鸥。

据了解,2023年5月,深圳大学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开始针对大鹏新区新大片区的红树林开展生态调研作业。在两年的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先后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

在原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大坝内侧发现一片面积约300平方米、数量约400株的榄李。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周海超告诉记者,榄李是一种生长于高潮位带的真红树植物,这是深圳首次发现这一物种,对于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滨海湿地“生态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 原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大坝内侧的榄李种群,系深圳最新发现的真红树植物。

▲ 深圳大学研究人员考察榄李红树林。

调查中还发现,在原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大坝内外侧两侧大潮无法淹没的离岸礁石上,存在多处以黑枕燕鸥为主的繁殖巢,系深圳首次记录到海鸟繁殖地。目前,调查人员已经在该区域记录到黑枕燕鸥、白额燕鸥、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大凤头燕鸥、灰翅浮鸥、白翅浮鸥、鸥嘴噪鸥等1科3属鸥类。

▲ 黑枕燕鸥已经出现求偶行为,即将进入繁殖季。

调查人员经过查询史料,意外发现燕鸥繁殖地位于大鹏传统景观“仙人石”附近。据介绍,仙人石原为龙歧湾新大沙滩的一块高大礁石,早在康熙年间《新安县志》便有记载,是深圳近岸珍稀的礁石景观,但此前相关部门认为仙人石已在填海过程中被填埋。考察队发现,仙人石虽然在2000年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围海造塘过程中被围进海塘,但并未被填埋,2021年后的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的施工整地过程中,该礁石依然未被完全填埋,但已被堆土遮蔽原有风貌。

▲2000年前的仙人石历史图片。 大鹏所城博物馆供图

▲ 被部分填埋的仙人石。

这些重大发现很快引起大鹏海洋主管部门的关注。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大鹏大队副大队长罗树行告诉记者,该大队和东渔社区和深圳大学决定携手申报环龙歧湾红树林和燕鸥自然保护小区,组建大鹏新区环龙歧湾红树林和候鸟保护志愿服务队,对以仙人石为核心的榄李种群和海鸟繁殖地进行保护。东渔社区党委书记钟义强介绍,志愿服务队人员以该社区居民为主,为家门口的这些海鸟提供安全繁殖地。

“5月10日是2025年世界候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享空间——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我们将通过执法部门+社区+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保护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执法、巡逻、宣教活动,使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燕鸥栖息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为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罗树行说。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文/图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