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其中的分报告《社交媒体疫情信息接触与公众心理调研》指出,新媒体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逐步放缓,媒体行业积极开拓下沉市场。
手机媒体是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
该蓝皮书分报告《2019年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变化的量化研究》基于3万人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
该分报告指出,手机媒体是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只从传统媒体中获取新闻信息者极少;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获取新闻信息最重要的新媒体类型;腾讯微信是用户最多、最广泛的新闻信息获取平台。
通过量化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倾向于通过移动端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占有率大大下降。
在用户信任度方面,微信群被认为是更新速度最快、最值得信任的信息传播平台。相比之下,用户对其他传播渠道的信任度普遍不高,纸媒、电视等一般被视为“权威”的传统媒体。值得注意的是,抖音所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重要性增加,是除微信群外最多用户选择的渠道。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对音视频内容的接收将大幅增加,而对文字内容的接收则会相应减少。
用户红利逐渐消退,媒体行业争夺下沉市场
该蓝皮书分报告《2019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则提出,用户下沉成为2019年新媒体行业发展新动向。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逐步放缓,媒体行业积极开拓下沉市场,并着力探索“直播+”模式,构建多元内容生态。粉丝经济将生产和消费融为一体,成为流量变现新途径。各界合力加强行业监管和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从而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现代化立体传播生态系统。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4次互联网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增幅降低至1.6%,这意味着互联网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人口红利逐渐减退,用户规模增速逐渐变缓,媒体行业“马太效应”愈发凸显,争夺存量市场的博弈更加激烈,今日头条、美团点评、滴滴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巨头。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求生,媒体行业逐渐开拓新的市场,将目光投向三线以下城镇。
首先,互联网持续向高龄和低龄两端群体渗透,50岁以上互联网用户占比13.6%,老年群体规模和消费能力逐渐增长,其商业潜力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红利最大份额。
其次,三线以下城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尚未被行业巨头瓜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五线城市及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50.9%,虽然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二者收入和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增幅逐渐超过城镇,因此下沉市场将成为行业增量的“金矿”;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五线以下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日益完善,有望成为新媒体行业未来的蓝海,其中电商、短视频、阅读、游戏等行业增长较快。
不仅如此,初中及以下学历群体规模庞大,其中手机网民约3.78亿,由于时间自主性更大、非职场社交和信息需求更高,其娱乐、消费甚至认知深受互联网影响,为开拓下沉市场奠定现实基础和用户基础。年轻群体依然是互联网主力军,Z世代(出生于1995~2005年)人口达2.6亿,根据QuestMobile《2019小镇青年消费洞察报告》,截至2019年11月,三线及以下城市“90后”用户超2亿,同比增长10.1%,其中社交、视频和小说成为其沉浸度最高的三类应用。
为此,拼多多、趣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纷纷布局下沉市场,与互联网头部企业逐渐展开角逐,阿里通过“天天工厂”降低成本,加大对下沉市场供给,拼多多通过社交裂变、低价、拼团等多项战略继续发力下沉市场,趣头条基于社交关系主打娱乐内容,从而获取并维系用户忠诚度。为了抢占流量高地并站稳脚跟,新媒体行业应该采用互联网思维和“用户为王”思维,通过垂直细分内容领域经营用户,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个性化推送从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网红”城市形象传播成年度热点
该蓝皮书分报告《2019年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网红”城市形象传播成年度热点。
该分报告指出,作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发展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有利于打造动态多元的国家城市形象,提升在国内外发展竞争中的话语能力和吸引力。对于城市而言,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和融媒体传播环境下,充分运用最新的先进传播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就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有效利用城市品牌,能够拓宽城市在国际社会的辐射空间。
在坚持对外开放国策及“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国内短视频、VR、无人机航拍、影音图片类应用用户不断扩大,数字化文创产业不断发展,智能化激活文化自信。
比如,故宫上元之夜和文博文创产业的数字化、多元化的文化数字工程话题讨论,成为我国网民对民族文化创新的期待与寄托。从李子柒走红讨论的背后,能够看到表达工具和方式的变化带给民间的巨大活力。
该分报告称,在互联网平台扶持及网民的热情参与下,除了北上广之外,西安、青岛、成都、重庆等国内“网红城市”层出不穷,国内多个城市故事和文化旅游消费场景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热度不断攀升。城市形象传播成为2019年互联网舆论场的最热话题之一,或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占据头条与版面。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小城市,正面向国内外民众,敞开宽广而斑斓靓丽的怀抱,展现出蓬勃灿烂的文明与活力。
反复刷屏、频繁浏览疫情信息已成为疫情期间公众生活常态
该分报告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了3070位调查对象,考察了用户的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传播模式、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调查对象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关注疫情信息,查看疫情数据。超过五成调查对象浏览疫情信息的时间在早6:00~12:00,以求掌握疫情的最新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相关信息吸引了公众的目光。整体上看,有81.4%的调查对象每天花费1~4小时浏览疫情相关信息(见图2)。公众花费大量时间浏览疫情相关信息,甚至根本停不下来通过社交媒体跟进最新消息,反复刷屏、频繁浏览疫情信息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常态。
研究发现,公众频繁接触疫情相关信息,同时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二次传播,使公众集中关注疫情信息,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沉浸(Flow)状态。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传播,往往涉及到社会管理等政策性讨论,公众倾向于选择熟人社交平台或者说是“强连接”平台,而不是“弱连接”平台。
该蓝皮书指出,疫情叠加社交媒体的沉浸(Flow)传播使公众心理出现群体性疫情抑郁、泛在的疫情焦虑情绪和中度疫情压力感知。公众心理状态随社交媒体“沉浸”时长呈倒U型分布,越关注疫情防范知识的公众,其抑郁、焦虑、压力的状态越糟糕。这可能意味着自我保护意识越强的公众对疫情抱有极强的警惕心和威胁感,社交媒体的“沉浸”越容易影响其心理状况。与常态状况相比,疫情期间的公众从来自于弱连接的“陌生人”的支持强度增加,公众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身上得到的社会支持差异不大。社交媒体的传播行为与心理状况形成了互相加速的“陀螺”。
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