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 我们是香港回归祖国“同龄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黄子芸 关炜瀛 戚金城 宁若鸿 罗莉琼
2022-06-30 08:52

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间,深港两地关系越来越紧密,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特别是随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前海扩区等重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实施,深-港极点带动大湾区加速一体化,深港两地青年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团市委发出“寻人启事”,寻找出生在1997年这个特殊年份的香港回归祖国“同龄人”,得到深港两地青年的热烈响应,共有300多人踊跃报名讲述自己的故事。如今,这些回归同龄人已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有为青年,他们见证了深港两地的飞速发展,见证了香港对祖国的向心力不断增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勾勒出深港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联结和纽带,勾勒出青年在大湾区圆梦的多彩青春。

周港恒:湾区青年心手相连情谊相牵

工作单位:天健集团天健坪山建设公司

周港恒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彼时我已经在香港完成了高中学业,看到这则消息之后,我做出了来到内地高校学习的决定。大学本科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更坚定了我毕业后留在内地工作生活的想法。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件便民利民惠民的好事。2021年12月,我入职天健集团天健坪山建设公司任宣传专员,刚一参加工作便加入坪山大道综合改造工程(中段)项目的宣传工作里,撰写了多篇文章,陆续发表在《天健月刊》、“坪山发布”上。

2022年2月,疫情发生了。作为公司中唯一一名香港志愿者,我和同事们投身于支援坪山区应急改造隔离工程和社区防疫工作中。起初,我负责后勤工作,但我想:“要冲就冲在第一线,要战就战在最前沿。”于是我主动请缨转至物资运输岗位上。

需要改造的房间里空空如也,所有装修都需要亲力亲为。我们从工地上运来木板,自己对着视频教程组装木床,没想到自制床竟然十分坚实牢靠。应急改造工程期间,体力经常透支,红牛成了我们不离手的“好伙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仅用8天顺利完成2100套共4814个房间的房源改造工作,整体工期提前14天。

由于我多次参加坪山区委统战部的各项活动,与相关领导交流后在侨联工作上亦有共鸣,于是他们告诉我:“坪山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5月底就要成立了,我们想邀请你成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当我接过烫着金边的红色委任证书时,内心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熊熊燃烧了起来。我为日后即将开展的侨联工作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目前正在一一着手落实。我还会询问香港的亲朋好友,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更好地为侨联建言献策。

近年来,粤港澳青年的各类交流活动越来越多,还有青少年交流团前来内地观看红色文化展览。大湾区的“同心圆”越画越大,湾区青年心手相连、情谊相牵的美好图景让人充满信心。

蔡嘉麟:将个人奋斗“小目标”,融入湾区事业“大蓝图”

工作单位:腾讯公司

蔡嘉麟

2020年,我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有幸参与到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中,当时,腾讯在这个计划内推出了很多岗位,我自己很感兴趣,就立即报名了,经历5轮面试后,我收到了入职申请书。

对我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开拓发展的新空间,这里是实现梦想与未来的地方,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透过立足大湾区,扩大视野,与世界产生更多的火花与交汇,尽情地展现才华,发展事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城市,都会看到变化非常快。以前往返深港要1个多小时,现在搭乘高铁只要十几分钟,从此可见,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现实,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有归属感,而且非常自豪。

转眼间,香港已回归25周年,我也25周岁,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我希望担起这个时代的使命,寻找自身定位,把所学带到大湾区,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贡献青年力量,以香港青年的身份融入国家发展的篇章中。

黄奕贤:我是来自香港的深圳人

工作单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

黄奕贤

我是1997年1月在香港出生的,在香港度过学龄前的时光。后来因为爸妈在深圳创业,所以我是在这边读的小学和初中,周末和假日就会回香港的家。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对深圳和香港的文化都很熟悉。很多人刚认识我的时候会很惊讶,觉得我的普通话一点都不“港普”,其实我讲粤语也很标准。

小时候在深圳上学,我没觉得自己有多特别。因为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很少有完完全全的深圳“土著”,学校里也有好几个像我这样香港籍的学生。我觉得我只不过是一个来自香港的深圳人。正因为适应了深圳的生活,所以即便后来回到香港读书,工作时我还是决定来深圳发展。

2021年,我通过香港特区政府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前海。当时我应聘的3个岗位都拿到了offer,但因为我比较喜欢做活动策划,所以最终选择入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活动策划部。青创中心的理念是为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就业和生活提供帮助,对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我对深圳和香港都有很深厚的感情,通过组织策划创新创业、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活动,能够帮助像我一样的港澳青年尽快融入大湾区,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张朗维:希望参与深港医疗卫生合作

工作单位:华润堂有限公司

张朗维

我家住在香港新界,一推开窗户就能看见一湾之隔的深圳。10年间,深圳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崭新的交通干线纵横交错,“深圳速度”让我惊叹。

在内地大学完成中医学本科学业之后,我入职华润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堂”),成为一名管培生。华润堂是华润医药商业集团附属公司,为顾客提供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与内地有许多业务往来。2022年初,华润堂在香港召开了线下分享会,华润堂(深圳)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以线上形式参与。会上,深港两地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志愿者代表们谈到了身体力行支持抗疫的点点滴滴。听着他们的讲述,我想起自己在香港防疫期间参与了一系列中成药的供应工作,想起我将采购好的防疫用品发放到那些市民手里时他们激动的眼神……我的内心被这些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故事温暖着。

钟南山院士曾说:“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协同发展,能为世界健康事业起到示范作用。”作为一名医药行业从业者,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参与到深港医疗卫生领域多样化的合作中去。

马豫颖:期待“一地两检”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工作单位:皇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马豫颖

深圳和香港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香港对深圳的科技、医疗、教育等提供了启迪作用,而深圳凭借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吸引越来越多香港人到来。

我工作的地方在皇岗口岸。在疫情未出现的时候,这里的客流量平均每天十一、二万人次。那时候上台放客,几个小时都下不来,来来往往的都是内地人、香港人。通关在他们看来是一件极其简单又方便的事情,而深圳和香港也好似一个城市的“东区”和“西区”一样,过关就像白天在“东区”工作,晚上再回“西区”唱歌看电影一样。深圳与香港的关系,如此密切。

这次疫情,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拉近了深圳和香港的关系。自今年2月香港疫情发生以来,一河之隔的深圳迅速行动:组建内地援港医疗队、志愿服务队,为香港抗疫提供人力资源,援建华大香港火眼实验室、方舱医院……此外,深圳边检也伸出援手,成立执勤专班全力护航援港班列跨境物资运输“新通道”,全力保障中央援港物资快速出境,加开通道保障援港医疗队快速通关,等等。

我所在的皇岗口岸,是深港之间最为繁忙的陆路口岸之一。扩建后,皇岗口岸也将成为深港之间最重要和主要的客运陆路口岸。扩建后的新皇岗口岸将引入深广中轴城际轨道、穗莞深城际轨道,实现湾区内部和跨境高效互通,成为口岸与交通枢纽一体的口岸型综合交通枢纽。同时,深圳边检也将创新通关模式,为旅客创造更方便的通关环境和通关体验,大家期待的“一地两检”政策也将实现同一地点、同一座大楼办理两地的出入境手续,免去行李搬运和重复上下车的麻烦,这将会大大提升通关效率。能为深港之间更紧密地联系出一份力,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许钰璇:和香港回归一同庆生,伴香港特区一起成长

工作单位:深圳市宝安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许钰璇

1997年7月1日,我在深圳出生,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对香港有了不一样的感情,每年和香港回归祖国一同庆生,有种和香港特区一起成长的感觉。

我的家人生活轨迹也和香港息息相关,两个姨妈定居香港,以前总会给我们带回引领潮流的漂亮衣服和新鲜玩意儿;小时候父亲在一家港资印刷厂工作,香港的老板很赏识他,有一年还邀请我们一家去香港玩。当时我才6、7岁,那是我第一次去香港,坐了很久的车到达罗湖口岸,过关需要排很长的队。小小的我坐在爸爸肩上,仍然被拥挤的人群挤到哭,依稀记得当时我又累又闹得和爸妈说以后再也不去香港了。

后来再去香港就越来越方便了,离我们家更近的福田口岸和深圳湾口岸陆续开放,以往的人工过闸被指纹、人脸识别自助机代替,从纸质的通行本换为具有电子芯片的卡式通行证。交通、科技的发展缩短了距离,也拉近了情谊,让深港两地的出行不再是难题,探亲、商务活动也变得频繁起来。

深港同根同源、同气连枝,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衷心希望两地团结一心,加强沟通交流,让未来的深港双城生活更美好!

薛帆:在深圳感受香港高校的书院制文化

学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薛帆

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深圳实习,工作地点位于蛇口港畔。每天的通勤路上,我都能看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这句话折射出深圳人的冲劲、闯劲、拼劲、干劲,一直激励我前行。热情好客的房东为初来乍到的我亲手烹饪了肠粉和煲仔饭,“来了就是深圳人”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硕士毕业后,我来到龙岗区,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名全职助理研究员。这里少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多了早点铺子的叫卖声,和蛇口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我想这就是深圳的魅力:多元并包。一年之后,我成功申请到了港中大(深圳)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这里传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保留着香港院校的书院制文化,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促进师生密切交流,朋辈一同成长。我现在兼任祥波书院的学生生活导师,同一个宿舍楼层里有金融、理工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每个书院各有侧重,祥波书院十分注重学生体育的发展,经常组织一些新奇有趣的体育活动,比如射箭和躲避球。

作为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深港双城经济合作日益深化,有公司还专门提供研究大湾区经济政策的博士后岗位。我希望毕业之后能留在这里,见证更多深港传奇故事。

艾书红:为守护大湾区居民健康贡献力量

工作单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艾书红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我也即将迎来自己25岁生日。与香港回归同岁,我感到无比荣幸,作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一名护士,我也为守护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健康感到自豪。

港大深圳医院是深港合作医疗平台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9年6月,我满怀期待来到医院实习,这里的很多“不一样”深深吸引着我:全面推行绿色医疗改革、推行打包收费、坚持专业精神的循证医疗……毕业后,我坚定地加入了港大深圳医院大家庭,成为一名护士,与它一起成长。

医院有一支年轻有活力且优秀的护理团队,强调人文关怀、优质护理、追求卓越,从而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这些我铭记于心,实践于行。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也顺利从懵懂的新人变成病人满意的护士之一。在工作中,我护理过很多在深圳乃至大湾区居住的港籍患者,他们说:在这里就能享受与香港同质化医疗服务,给你们点赞。落地实施的特别支援计划、“长者医疗券”、“港澳药械通”等政策,切切实实为患者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与帮助。

在跨境医疗服务的探索中,我感受到我们医院就像一座桥梁,将香港与内地医疗服务联结起来,密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全力守护着居民们的健康。今年也是港大深圳医院成立十周年,希望我们能为跨境医疗和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探索更多经验,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陈思宇:希望回香港城大校园补张毕业照

工作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陈思宇

我1997年3月在深圳出生,满百天的时候正好是7月1日。由于这个特别的缘分父母还给我取了一个小名叫“圆圆”,因为香港回归也很圆满。

小时候去过一两次香港,但那时还对自己的出生年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中学学了历史才知道这一年的意义,由此产生了对香港的向往。

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我都就读于香港教育体系的高校。大学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学习经济学,并在大一暑假到香港浸会大学本部修读了暑期课程,沉浸在浸会大学非常大的图书馆里读书学习。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选择到国外读研,但因为家在深圳,感觉去香港读书离家更近,可以多回家陪陪父母,就申请了香港城市大学的理学硕士。实际上读研期间我的确经常回家,只要不是学习很忙都会在周末以及各种假期往返深港,来往很频繁也非常方便。

因为疫情的影响,让我研究生学习期间在香港的时间缩短了,也错失了参加现场毕业典礼和拍毕业照的机会。希望疫情能够快些消散,深港两地恢复正常通关,我能够回到城大校园,邀请同学共同追忆学生时代,与学校老师、同学补拍毕业照,弥补这个小遗憾。

叶健穗:交通飞速发展,深港距离更短了

工作单位:宝安区人民检察院

叶健穗

在深圳出生、长大、读书、就业,25年来我的成长轨迹没有离开过深圳,与深圳山水相连的香港也成为我最常和亲朋好友相约游玩的地方。从最早搭乘走走停停的地铁,到乘坐快线巴士行驶在深圳湾大桥上,再到只需十几分钟的广深港高铁以及宏伟的港珠澳大桥,我亲历了深港两地、大湾区各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快速便捷。

记得小时候去香港,过口岸后需要先从落马洲坐东铁线到红磡,再从红磡换站到港岛,大概要一个小时才能过去。2018年香港西九龙站投运后,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从深圳北站到西九龙站,到站后“一地两检”的通关也非常方便,比之前快捷很多。

和朋友去屯门、元朗时,我们都会坐深圳湾大桥的快线巴士,深圳湾大桥上看去,深圳这边高楼林立,靠近香港那边又有更多自然风光。2019年港珠澳大桥开通时,我和妈妈还专程去珠海乘坐金巴体验了这座桥。那天是晴天,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看到澳门的一些建筑,往远处眺望还能看见几座小岛屿。

从地铁相连、到快线巴士、到高铁开通,去香港的选择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在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深港都会沿着这个趋势有越来越紧密的合作,香港也正在更深层次地融入祖国和大湾区的发展中。

更多香港回归“同龄人”的暖心留言:

许迎香 1997年7月1日出生

名字“迎香”是我出生医院的医生取的,就是欢迎香港回归。很多人看名字都会误会我的性别,向他们解释后大家都是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有这方面潜意识的影响,我选择来到深圳大学读书,毕业后也留在深圳工作。

王粲雯 1997年7月1日出生

或许因为和香港回归同一天生日,我对香港有种特别的情怀,每次去香港都感觉大家挺有爱的,最喜欢的偶像也是香港的邓紫棋,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到《七子之歌》都会落泪。

董振浩 1997年11月9日出生

想来香港已回到祖国怀抱二十五载,我也将走过自己人生的第二十五个年头,真诚祝福香港可以像每一个和他同龄的孩子那样,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不断茁壮成长,也许在第三十个年头,我终会完成这趟期盼多年的香港之行。

易港松 1997年6月17日出生

我的名字是由我外公取的,我现在还深刻记得,外公笑着对我说,你的名字叫易港松,希望你和我们祖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样,繁华昌盛,青松永不落。19年底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正好赶上参加深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祖国万岁大型焰火晚会,在深圳湾举行,我作为一名安保员被派往焰火晚会现场维持秩序,站在第一现场看着天空中绽放的花朵内心感慨万千,深圳湾的对面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心想,在对面的香港同胞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一起在欣赏观望着天空中的焰火,一起在内心庆祝祖国的70华诞。或许我们没有面对面地感叹这盛典的精彩,分享祖国日渐强大的喜悦,可是我们内心的祝福与我们这炽热的目光一起交汇在中国的天空中,借助那绽开的焰火,将喜悦、憧憬传达至内心深处。

罗可雨 1997年8月3日出生

我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过去三年,我切身地体会到詹启敏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所说的,南国燕园既传承了北大百年人文积淀与兼容并包的精神,也融合了深圳创新开拓的城市氛围、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这让我感到深深的自豪。南燕既是北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也促使更多北大人在粤港澳大湾区蓝图中书写故事。

今后我将前往香港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港两地求学的经历,是我难得的缘分。申博时候曾经问我为什么申请香港大学的理由,那个时候我就非常真诚地表明了自己的初心,就是想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或者深港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小小螺丝钉。

我和深圳的故事尽管已经书写了三年,但我和香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在香港求学的日子里,我会通过亲身经历去更多了解香港的文化,以自身为窗口增进香港年轻人对大湾区的认识,作为内地青年带领更多的两地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张金 1997年1月26日出生

作为与香港回归同岁的青年人,时刻关注着香港的现状与将来。目前我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福田)攻读硕士研究生,希望能到香港的高校继续深造,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风华正茂的香港。

吴茗潇 1997年8月21日出生

因为出生于香港回归年,始终对香港抱有一种好奇和期待。来到深圳半年后,偶然通过网络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他是香港人。去年11月份,我们在莲塘口岸隔着100米的栅栏见到了久违的一面,今年1月,因为工作变动他回到了深圳,在我意料之外提早地结束了“疫地恋”。这一年多以来,刷了太多太多关于香港的新闻,这个地方从前离我很远,如今离我很近,也承载过太多我的思念。

冯凯文 1997年2月16日出生

妈妈虽然在陕西省渭南市的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但香港回归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事情,便决定给我起名字叫:凯旋,冯凯旋,寓意香港凯旋。后因希冀家庭里有一个文化人,也是寄托我学业有成,最终决定起名:冯凯文。

梁倩 1997年11月5日出生

因为住的地方离海近,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着我在海岸边散步,并且告诉我对岸那青山环抱楼宇的地方叫香港。

直到07年的时候,深圳湾口岸开通仪式上,我妈带着我在东滨路边和其他市民一起见证了通车的瞬间。我妈和我说,这样我们去香港就会很方便了,这让看过了TVB知道香港文化的我对拜访这个“邻居”有了很大的期待。

第二年我就和家人坐上了双层大巴,通过深圳湾大桥前往了香港。这是我第一次坐在双层巴士的第二层,在最前排,我感觉自己似乎在海面飞翔,短短十几分钟,香港展现在我的眼前。

胡志璇 1997年2月19日出生

四岁开始在深圳生活至今,从小在耳边最多听见的“发生在身边的国家大事儿”就是“香港回归”。真好,香港回家了,深圳多了个亲戚。我们开始往返两地,甚至扎根,不管你说的是“知道”还是“鸡唔鸡”我们都心照了。香港回归,切实地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力量,从我们开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冯梦迪  1997年7月4日出生

我们家都办了香港的多次往返签证,我们家离福田口岸不远,所以经常周末的时候都会去香港玩。我每次和别人说我家可以走路去香港他们都很惊讶,这种深圳和香港的连接,一直是从小就刻在我的记忆里的。后来我上大学去了北京,把户口也迁过去了,我也只能办理一年两次的香港签证了,当时还特别不爽来着。不过毕业之后就又把户口迁回深圳啦!

蔡玉 1997年11月7日出生

我来自安徽,从没想过长大了会来到祖国的南端。可我还真来了,现在就坐在深圳的方寸土地上,感受着改革开放的鲜活脉动,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朝气蓬勃。来了深圳处处都有香港的影子,不管是老人口中的关于香港的故事,还是路上的香港车牌,对岸的香港像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留下她的丝丝倩影。

深圳离香港仅咫尺之遥,想来居深圳近三年,却一次未成行香港。于是乎香港于我成了最近的“陌生人”,说陌生其实也不尽然,小时候看过听过的港片、港乐、港星为我构建了对香港的初印象,那是些遥远的回忆。长大后更关注香港金融中心的定位、深港青年的交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香港在深圳发展早期带来了资金和产业,深圳也在疫情期间尽其所能地援港助港,这是相濡以沫的生动演绎。如今深港的深度融合就像参天之木在蓄积继续生长的力量,这个机遇属于每一位奋斗者。

有时我想我们正幸运地处在时代风口上,在建设这座城市之余,更畅想再过四十年深港会是怎样一番天地——那时我已年近退休,但深港仍然年轻,下一辈的建设者会接过接力棒,走上我们走过的路,感受我们尝过的悲苦欣喜,共同成为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王紫菁 1997年5月12日出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确定为“紫荆花”,我的名字取了紫荆花的同音“紫菁”。

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香港迪士尼乐园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让出生在1997年的孩子们享有特别的游园活动——免费获得香港迪士尼乐园游园年卡。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这一个活动确实让我们非常的兴奋与激动,那一年时间里,我和朋友伙伴无数次相约香港、相约香港迪士尼。

香港的繁荣昌盛、便利的国际间交通运输,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让我的求学之路走向了国际。在香港参加雅思考试;从香港机场飞往欧洲、东南亚旅游、飞向我的Dream School……

希望疫情能够尽快地消散,让深港的通关口早日恢复以往的繁荣。

刘军 1997年10月20日出生

出生那年正值香港回归,看到驻港部队接管军营那一刻由衷的自豪。2017年,香港回归祖国20年,20岁的我特意去了香港,到访了港片里赫赫有名的铜锣湾,庙街,尖沙咀,旺角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维多利亚港等。如今香港回归25年,很高兴看到香港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越发的繁荣稳定。

陈卓州 1997年9月29日出生

父母在深圳发展,我在2004年来深后就一直在深圳生活。虽然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但是自己第一次去香港还是2019年元旦那天。那次给我的感觉,香港不愧是大都市,当你踏入那片土地,你能感受到的是激动和震撼,人多车多,繁华是第一印象,包容是香港给我最大的感觉。

(原标题《我们是香港回归祖国“同龄人”》)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黄子芸 关炜瀛 戚金城 宁若鸿 罗莉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