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夫建议:器官移植全部纳入大病医保
读特记者 李明 文/图
2019-03-23 21:30

3 月23日,在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举行2019 年广州生物科技创新大会上,广东省4家医疗机构启动与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施予受”网站对接。公民可通过这些医院的入口,更便捷地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3年深圳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器官捐献的地方性法规;歌手姚贝娜捐赠眼角膜受到社会关注等举动都深刻影响着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器官捐献和移植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最能体现人文精神、大爱精神,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应该走在世界前列。

历史闪回到13年前,拉开器官移植改革大幕的《广州宣言》就是在凤凰城发布,明确了器官移植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全世界的公共的伦理学准则。

2007年5月,由国务院颁布的我国第一个《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人体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截至2019年2月28日,我国内地居民器官自愿捐献已达23219例,移植器官总数64087例。我国器官捐献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器官移植救人一命,是“让生命在阳光下延续”的功德之举,但其发展却面临困难重重。过去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中国的移植事业在国际上被质疑、被孤立。

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表示,国际移植界曾制定针对中国的“三不”政策——中国医生不允许参加世界移植专业组织、不能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公开演讲;国际权威期刊不发表与中国器官移植相关的临床科研论文;国外器官移植机构不得与中国医生进行学术联系,“这让当时中国从事器官移植事业的医生十分尴尬。”

作为这项改革的推动者,黄洁夫对此也深受感触。器官移植涉及到法律、伦理、观念、技术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少难点和障碍。从患者角度来讲,器官移植费用比较高,其中肝、心、肺移植约60万元,肾移植大概30万元。他建议,器官移植应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部纳入大病医保。

人才奇缺是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之一。黄洁夫说,中国有几个能做心肺移植的医生他都数得出来。同时具备心肝肺肾移植资质的医院,目前在全国还不到20家,很多大医院都做不了心肺移植手术,不具备这方面技术。“心肺捐献器官大量浪费,是中国目前的现状。去年全国6000多例捐献中,只做了490多例心脏移植,404例肺移植。”他痛惜道,这些是救命的手术,但找不到医生会做。一个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需要经过5年左右的培养,才能成为技术过硬的器官移植医生。

黄洁夫认为,随着公民自愿捐献器官越来越多,势必会推动加快培养出急需的心肺移植医生,从而促进器官移植事业良性循环发展。

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器官捐献“中国模式”:全面构建国家层面的器官捐献移植法律框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五大科学工作体系;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心脑双死亡的器官捐献科学标准与流程,确保器官获取符合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化的监管平台,器官移植监管步入大数据时代;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捐献与移植人道主义救助体系,促进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创建全社会参与的捐献移植保障体系;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培育器官捐献是大爱的人文精神。

2014年,中国首个器官获取组织——中国医院协会OPO联盟在广州宣布正式成立,进一步规范捐献器官的获取和分配工作。2015年,中国取消使用死囚器官,公民逝世后自愿无偿捐献成为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

黄洁夫说,澳大利亚人口的80%都是器官捐献志愿者,在英国的比例也占45%。中国起步晚,目前每百万人口中有4.8人登记为志愿者。他希望,中国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的数量能达到1000万人,我国的1000万名医护人员就是一个庞大的来源群体,“医护人员的基本职责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每一位医生护士都必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黄洁夫还提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若有望推进港澳台与大陆同胞共享器官供源,这才是真正的血浓于水。据不完全统计,澳门同胞来内地接受器官移植共50例,香港同胞来内地接受器官移植共150例。随着国内器官移植技术的突飞猛进,让每一位中国人都获益,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另据了解,随着“多器官修复系统”的成功研制,破解了器官离体后无法维持活力的技术难题,推动人类进入精准研究器官功能、精准治疗器官疾病的新阶段。中国科学家提出“器官定向研究与治疗”的理念,希望将器官研究发展为生物创新平台,并进行了探索。2018年,何晓顺团队将这项核心技术引入教学领域,经多学科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smagister手术大师腔镜培训系统”。新系统有望提供高标准、同质、批量化的腔镜及内镜教学培训体系,为医生的培养提速。该系统彻底改变了腔镜、内镜医生的培训方式,将医生培训成本降低了83.2%,并因“变废为宝”的工作原理,也不触及动物伦理障碍。目前该培训系统已实现量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 年广州生物科技创新大会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科技领域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产业合作平台,以“构建器官研究新平台 促进精准医疗大发展”为主题,名家荟萃。包括器官定向研究与治疗、器官基因编辑、抗癌药物研发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最新研究成果纷纷亮相。由广州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创实景腔镜、内镜手术训练仪,也在大会上首次推出,有望降低内镜、腔镜医生培训门槛,从而加速医生成长,有助于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

在“院士论坛”中,9位医药相关领域院士分享研究成果,并有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生物科技创新成果发布和展示。出席院士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郑树森、李兰娟、杨宝峰、王学浩、陈勇、吴清平、董家鸿等。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