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握指成拳,为大湾区拼出一个美好未来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08-16 08:06
收录于专题:特评

去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一年多来,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从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到谋划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朝着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阔步前进。

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正式亮相,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大脑中枢”和高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必将进入新阶段、驶入“快车道”。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经济腹地辽阔,拥有先进的港口群、完备的产业群、发达的城市群,并形成了优质的资源要素栖息地与创新生态网,想象空间与发展潜力巨大,具备成为世界一流经济湾区的发展优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整个大湾区从此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是否能实现协调发展、开创融合新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别之处。一方面,多元制度格局为大湾区对接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灵活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文化制度差异和发展程度不一,则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一道“壁垒”。并且,仅靠市场驱动是无法解决跨区、跨境带来的体制机制问题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组建,正是中央政府为“破壁”而祭出的关键一招。

如果说以往基于地缘关系和“前店后厂”合作模式,粤港澳区域内城市如同一个手掌上的手指,相互关联但彼此分离;那么面向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主体必须握指成拳,一体化发展、劲往一处使。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也要追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还要关注制度创新和协同管理,推动实现开放包容、政策耦合、机制顺畅、信息共享、环境共治等共同愿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深圳最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要当好大湾区协调发展、开创融合新格局的促进派。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携手港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全面开放高地。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加快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争取推动更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专项实施方案,落实国家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深圳与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互联互通,是深圳的应有作为。

握指成拳,方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拼出一个美好未来。当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高等级基础设施交会的枢纽、高等级功能的集聚体与高价值产业链的平台,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破茧成蝶之时,深圳也将迈向更高的发展能级。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