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热评|“不新建大型场馆”恰是大手笔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16:5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办大赛的大手笔,终究体现在用心把每一分钱花到实处,让赛事真正服务城市发展、造福广大群众。

图为承办十五运会U18、U20男足比赛的深圳宝安体育中心体育场。摄影:赖犁、彭志刚

十五运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运会,却创下这样的纪录——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打破了“办大赛必大拆大建”的刻板印象。

办赛不搞“大拆大建”,各地却在“改旧焕新”上花足心思。深圳体育中心把40岁的老场馆盘活:体育馆座位从6000个扩到1.6万个,升级后的伸缩座椅和移动看台让篮球、体操等赛事灵活切换,首排观众距场地仅9米,观赛沉浸感拉满;体育场的“光影矩阵”大屏和AR导航,让观赛更惬意、更便捷。广东奥体中心重新铺设金属屋面,既解决老化问题,又让“双曲飘带”造型更轻盈;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加设攀岩等极限运动设施,老场地精准适配新赛事。这些改造没有“铺摊子”,却靠技术让场馆“提能级、增功能”。

有人说“不新建就是抠门”?恰恰相反,十五运会的“账本”算得极明白:该省的,大拆大建的冤枉钱一分不花;该花的,提升体验、惠及长远的钱毫不含糊。比如,深圳增设镂空座椅、无障碍设施,多地打造“智慧场馆”,都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更关键的是,所有场馆赛后全部向公众开放,专业赛场变身市民健身馆——办赛事不是“一阵风”,而是给城市留下长久的体育福利。

不盲目追求“新地标”,而是让老场馆焕新、让赛事成果惠民,这份务实与远见,比任何新建场馆都更有分量。这样的办赛方式,看似“动静小”,实则是兼顾精彩与民生的大手笔。

换句话说,办大赛的大手笔,终究体现在用心把每一分钱花到实处,让赛事真正服务城市发展、造福广大群众。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彭健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