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创新!哈工大深圳校区这个团队用“小”模块解决光纤网络运维“大”难题

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
10-16 16:15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百元级产品解决百万级问题。

走进哈工大深圳校区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光通感创新团队正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他们研发的光互联智能感知模组,能够实时监测光缆状态,对故障和外界干扰快速预警,为AI大模型的通信数据架起“安全网”。

这项研发成果斩获了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不久前,团队成果登上光通信领域权威期刊《IEEE/Optica光通信与网络期刊》,被审稿人评价为国际上该领域最具落地潜力的方案之一。如今,团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第三代样机迭代,努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跑出哈工大青年学子的“加速度”。

图片

光通感创新团队2024年国创赛金奖现场合影。

逐光而行,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谈及光通感创新团队的创立,不得不提到团队的“灵魂人物”——“榜哥”。

他曾在本科期间发表多篇SCI论文,作为核心成员赢得了2022年IEEE ICRA RoboMaster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国际赛冠军,带领光通感创新团队斩获国创赛金奖……他就是哈工大深圳校区2024级博士研究生杨榜,一个坚定选择“逐光而行”的科研新星。

图片

杨榜在开学典礼作为博士生代表发言。

“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对‘光’不懈探索与驾驭的历史,光学既蕴含着基础物理的经典学说,又孕育了量子力学等新兴技术,非常有意思。”最初选择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杨榜直言是兴趣使然。

随着对科技前沿的不断了解,杨榜意识到光电专业还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我们聚焦的核心方向是光纤通信与感知一体化技术,它被认为是未来6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榜说,光电专业实际上是光、机、电、算4门学科的融合,难度大、门槛高,但同时也是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深耕光电专业,需要甘坐‘冷板凳’,才有机会突破‘卡脖子’技术。”

带着对“光”的共同热爱,2024年,在杨榜的组织下,来自光电专业的卓瞿豪、王尚易、徐铭孚、陈嘉鑫,以及来自经管专业的肖柔嘉,组成了最初的光通感创新团队。

追求极致,百元级产品解决百万级问题

“做有用的研究”始终是杨榜和团队的科研初心。在与华为、联通等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团队注意到一个行业痛点:随着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的激增,数据中心内部光互联规模指数级增长。光缆弯折、微损伤等隐形故障导致的突然断纤,会造成AI训练中断,单次损失可达到百万级。

“按照传统方法,故障发生后需要依靠人工去一根根摸排每根光纤,寻找故障点,不仅运维成本高,且响应滞后,可能导致此前的训练数据前功尽弃。”杨榜说。

有什么办法能够对光纤故障进行提前预警,避免损失?为此,团队提出了一个设想:赋予现有的通信光纤“神经感知”能力,让它们在实现通信功能的同时,对可能导致光纤故障的震动进行实时监测。

“我们研发了一个名叫光互联智能感知模组的设备,它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成本低,预计量产后在百元级;二是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复杂度低,仅通过通信光模块的收发信号解析实现振动感知;三是改造投入成本低,采用传感检测插件形式,兼容现有电信光缆。”杨榜介绍道。这一设备不仅能对光纤故障提前预警,还能够精准定位出现震动的光纤,快速排除隐患,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致力于用百元级产品解决百万级问题,最终,团队的创新成果从514万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这也是深圳校区在该项赛事收获的全国“首金”。

图片

团队获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三年光电子领域优秀创新成果提名奖。

创新创业,哈工大深圳校区是最佳起点

如今,光通感创新团队日益壮大,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产业化。

在这支学科交叉的团队里,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各司其职——杨榜负责把控项目全局、制定技术路线,卓瞿豪负责项目进度管理,王尚易、陈嘉鑫、徐铭孚负责软硬件开发,而经管专业的肖柔嘉则承担起项目市场调研、商业转化分析、企业需求对接的工作。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团队又增加了微波射频方向的于汇洋、计算机与电子通信方向的罗模煊、市场分析方向的张雅晴。

“一支学科交叉的团队能够让产品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接近极致的性能指标,加快产品的迭代速度。”杨榜说,最终产品有望做到普通U盘大小,团队目前正在积极对接投资人,下一步或将准备注册公司。

图片

团队在进行样机现场测试。

斩获金奖、登上顶刊、孵化企业……在团队成员看来,他们的技术概念能够快速转化为落地产品,得益于哈工大深圳校区融合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得益于深圳这座产业链完善、创新氛围浓厚的城市。

“我的导师杨彦甫教授始终带着我们从产业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都是在与企业的交流中提取痛点,针对痛点再做技术攻关。”杨榜说。

在杨彦甫的引导下,杨榜与团队成员不断深入产业与市场一线,每年在深圳举办的高交会、光博会、电子展是他们必打卡的展会。他们在这些展会上了解前沿技术、市场动态,同时洞察行业痛点、启发研究方向。

“哈工大是工科强校,深圳是创新之都,两者结合孕育着无限可能。”杨榜与光通感创新团队将继续勇敢地追光。

(文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张铃佳 审读 伊诺 二审 袁斯茹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