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医生”给男士T恤带货,“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神经康复科医生”侃侃而谈食用益生菌的好处……新华社的一则调查报道,将一些“网红医生”打着科普旗号疯狂带货的乱象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一些“网红医生”伪科普,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条。MCN机构负责包装炒作,医生出镜带货,“药托”刷屏误导,药企和保健品商家则以高额返点引诱,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牟利。从药品、保健品推荐,到售卖各种健康课程,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便无所不“卖”。原本严肃的医疗科普沦为逐利狂欢,正如网友调侃:“嘴上是科普,背后全是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认证审核漏洞、医疗机构管控松散、非权威头衔镀金等,也为一些“网红医生”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
伪科普猛于虎,其危害性不容小觑。一些“网红医生”兜售无效甚至有害产品,让消费者轻则破财,重则伤身,甚至延误病情。这些“带货达人”,不仅侵蚀医疗专业权威和医患信任,还会助长“流量至上”不良风气,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对这一互联网时代医疗领域衍生出的“病症”,必须对症下药。一方面,可考虑建立权威科普平台或专家库,鼓励有资质、有责任心的医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负面清单”,对跨科带货、虚假认证、剧情演绎营销等违规行为一律禁止,冒头就打。
此外,斩断伪科普滋生链条,平台不能置身事外。除了及时填补医生身份审核认证漏洞,还要运用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对优质内容引流,对不良内容断流,从源头上遏制伪科普传播。
当然,医疗机构也需明确规范医生执业行为边界,加强对医生管理。不妨把医生网络科普活动纳入评价体系,一旦出现违规即给予相应处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古人云:“医乃仁术”。医生可以当网红,但医者仁心不能被流量和利益裹挟。唯有擦亮监管利剑、压实平台责任、严明执业纪律,才能清除伪科普的污浊,营造出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