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的经济性与公共性初探
王维国
2019-06-18 14:50

政府预算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存在两个属性——经济性和公共性。这表明通过政府预算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也能够弥补市场的缺陷,而且可以发挥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扶持之手”的优势。而这一优势的内在机理就是政府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组织者、协同者和管理者,能够助力乃至强力推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单位和成员在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各尽所能、各负其责,从而使理想性公共性逐步得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看待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们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政府预算管理是国家及其政府发挥职能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家及其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的限度就是既要激发和保持社会活力,即市场主体间有一定的竞争强度,又要使得竞争体现公平公正,政府和社会还要发挥好兜底性保障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预算的功能定位及其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活力、稳定与发展。

政府预算的公共性和经济性互为逻辑和历史起点

政府预算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存在两个属性——经济性和公共性。这表明通过政府预算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也能够弥补市场的缺陷,而且可以发挥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扶持之手”的优势。而这一优势的内在机理就是政府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组织者、协同者和管理者,能够助力乃至强力推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单位和成员在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各尽所能、各负其责,从而使理想性公共性逐步得以实现。

所谓理想性公共性就是每一个个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且融合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活动能量,进而创造出人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我们以往讨论政府公共性,主要强调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或产品的共享性、非排他性,这个意义上的政府公共性主要依赖于公共预算安排。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就是由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获得感。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财政定位转向公共财政或民生财政,社会大众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需求也会被充分保障,这同时为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奠定了基础。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能够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能够充分涌流。以此来看,政府预算公共性和经济性其实是互为逻辑和历史起点的。

政府预算的公共性和经济性关系是由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的

直立行走意味着人类在经济性上超越了其他动物,理由就在于人类自己解放了自己的双手。有了双手,人类活动的效率是任何其他动物所难以企及的。然而,人类个体由于不具备先天的基于身体结构的特定技能,比如飞翔、长时间潜水等,要战胜自然界,维持自身生命所需的物质能量,就必须借助内在的团结力量和外在工具力量。而手的解放意味着外在工具的发现和制造成为历史的必然,团结的力量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成为历史的必然。分工合作不仅意味着相互依赖,而且意味着每个个体必须把自身的力量融入到群体力量之中,同时要对基于集体力量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进行分配,以补充、维持和发展自身。把个体的力量融入在群体力量中以及分享基于集体力量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就是公共性的两个基本维度。正是基于发展的内在驱动及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存在特性,使得经济性和公共性成为人类存在的最显著的特征。

深刻理解政府预算的经济性和公共性关系是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

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又倾向于追求不可替代性,即保持对其他人的优势,从而导致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出现竞争甚至不惜占有他人的劳动及其成果,从而破坏合作共同体的存在。这就导致专门维护合作共同体的第三方力量的出现。这个第三方力量逐步专门化成为拥有权威的国家组织。也就是说,国家出现的历史意义在于维护人类合作的经济性和公共性。国家组织存在需要公共资源的支撑,这个资源支撑就是财政。随着国家的现代转型,作为管理财政核心工具的政府预算成为了实现人类合作经济性和公共性的重要机制。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政府预算的经济性和公共性关系,就成为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前提。

首先,基于政府预算经济性与公共性的历史逻辑关系,完善预算管理权的运行方式。既然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汇聚社会力量,创造更大社会福利,满足人民发展需求,那么预算管理权一方面要集中统一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要行使好预算审查批准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将预算编制权和执行权授予行政机关。在这样一种预算管理权力配置与运行方式中,如何发挥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监督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这就是说,通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预算管理权的监督和制约,使财政切实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要发挥经济效益,也要发挥社会效益。

其次,基于政府预算经济性与公共性的历史逻辑关系,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生产(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问题,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对关系,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生产问题既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政府来解决;同样,需求问题既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政府来解决。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提出著名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科学论断,从而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逻辑及其运行机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介之一就是财政(税收)。财政(税收)在GDP中所占比例,直接影响社会资源在市场和政府中的配置和规模。因此,政府利用财政资源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时,既要注重市场主体的活力问题,也要防止和调控社会成员间的不平衡问题。

再次,基于政府预算经济性与公共性内在逻辑关系,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现代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主要依靠牲畜力量的生产方式转型为以机器为动力的生产方式,且不同生产者面对更细化的工序分工。尤其随着生产贸易进入全球化以后,围绕产业链,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每一位生产者成为这一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由于不同环节在技术含量、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生产者获得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加剧了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追求,不可替代性的产业链位置成为每一位参与者的压力和动力。随着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各国政府为了使自己国家在价值链中占据高回报的地位,既要成为优秀的产业领航员,又要成为市场空间的开拓者、维护者,这就要求国家发挥财政的经济性作用。然而,由于竞争激烈,一些生产者、贸易者难免会被淘汰,被淘汰者、落后者与优胜者、先进者之间在收入和发展阶段上就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国家间合作和人类整体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政府建立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丰富财政的公共性内涵,引导社会、国家间迈向共同富裕和国际治理。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导)

编辑 秦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