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在屏幕上焦急地点击,寻找那个被各类按钮淹没的“支付”选项——这可能是当下许多人正在亲历的场景。
比如,共享单车的支付界面,总在你匆忙赶路时弹出“开通月卡”的弹窗;停车缴费的最后一秒,被精心设计的“贷款、分期、会员”强行拦截;想要充值视频会员,却发现“自动续费优惠”、“超级VIP”等一系列噱头让人摸不着北……这些层层叠叠的套路,让用户在进行敏感的支付操作时不得不与“陷阱”周旋,如此“闯关游戏”,怎能要得?
这些场景的共性,是企业精准拿捏用户的疏忽大意或“赶时间、怕麻烦”的心理,将核心服务与商业推广强制捆绑,用隐蔽设计消耗用户注意力。在这里,用户的每一次停顿与误触,都成为平台变现的良机。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高频用户推送更多弹窗,这本质上是对用户权益的粗暴侵犯。
商业模式的进化,不能是用户体验的退化。当企业追求增长的手段从创造真实价值,异化为对用户布设迷宫时,商业的逻辑便已本末倒置。行业自律,应当驱动技术向善。自律之外,监管部门也不能对如此乱象听之任之。当前我国针对互联网服务界面设计的专项监管较少,对“弹窗诱导”“关闭按钮过小”“默认勾选会员”等隐性套路缺乏量化约束,这是灰色地带依然存在的重要原因。
科技的温度,藏在每一次无需设防的便捷体验里。用户的吐槽,其实也是在对相关企业进行提醒——当盈利模式建立在用户体验的损耗上,终将陷入“套路越多、用户越反感、留存越低”的恶性循环。别再不断试探用户容忍的边界了,耍小聪明的算计行之不远,赢得用户的,最终靠的还是尊重用户的长期主义。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