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丨我们该如何“数字排毒”?

尹传刚
10-10 10:52
摘要

来看一则有意思的报道。

日前,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得主之一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却“失联”了。原因是,他正在进行“远离网络”的徒步旅行,手机开着“飞行模式”,人“不在线”。

恰如网友所说,拉姆斯德尔是在“数字排毒”。我们享受着数字时代的便利,却也感受到“手机成瘾”的焦虑。说起来,“数字排毒”指向的,恰是我们如何与数字世界健康共处这件事。

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确有“刚需”,如工作联系,与家人朋友的情感联络等。也有不少是无意义的,如漫无目的刷视频、沉浸于游戏中,让人感受不到时间飞逝,回过神来眼睛酸涩,还会因浪费时间而自责。

唐太宗某次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脱口而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如今,一些APP、短视频平台,采用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等,精准捕捉、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让很多人深陷其中。若是如此,就让人不由感叹“各路网友,堕其术中矣”。于此而言,一些科技公司应该担负起责任,减少容易让人“上瘾”的设计。

完全戒断手机既不必要,也几乎不可能。要做的,是合理使用。很多人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但眼里“看得破”,却往往“忍不过”。现实中,为了“数字排毒”,戒断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在软件设置上下功夫,比如卸载软件、使用锁机软件;有的使用“物理戒断”,把手机锁起来,强迫自己不去碰。

还有别的方法吗?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把工作、学习之外的更多精力放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比如读读书,和朋友小聚,在周末时进行远足、野营等,以远离电子屏幕。拉姆斯德尔每年都会抽出时间进行野外徒步。期间,会有意减少甚至暂时停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当然,如果要“数字排毒”,不必盲目跟风他人做法,可自主选择健康、适合自己的方式。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不做科技的附庸和工具,避免“为屏所困”,不妨就从适度放下手机做起。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