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12岁青训球员的合同争议,让球迷感受到足球少年成长的烦恼,也暴露出中国足球青训的不易。
2024年4月,青训球员张卓毅的家长与嗨球青训机构签订《青少年球员培训协议》,约定机构免费培养张卓毅,而小球员要在俱乐部踢到18岁。今年初,张卓毅家长与嗨球多次协商解约未果。随后,张母在网上控诉嗨球索要“18万元天价违约金”,向中国足协提出仲裁。今年8月,嗨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卓毅继续履行合同,如违约将索赔266万余元。近期,有媒体深度报道此事件,让这一纠纷引发公众关注。
保护小球员的合法权益,自不待言。然而,当下中国足球发展不尽如人意,民间青训机构步履维艰,保护青训机构利益,也不能被忽视。近年来,青训合同纠纷并不鲜见,人才动辄被“挖”等乱象,不仅打击青训机构的积极性,也扰乱了青训生态,危及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建设。以此而言,在强化青训机构规范性建设、引导科学训练人才的前提下,敬畏契约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
作为青训合约纠纷的标志性案例,官司或有“输赢”,但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局面。一方面,球员与机构已经“离心”,强扭的瓜不会甜,青训机构前期的投入大概率打了水漂。另一方面,纷争影响下,小球员的训练、比赛已经受到影响,可能是另一种版本的“伤仲永”。
事情本不该闹到这个份上。剖析此事,小球员家长诉求解约,可能涉及球员伤病、训练风格、标准和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性的,也有情感层面的,解决起来需要诚意和耐心,而不是“赌狠”。解决此类争议,最好的方式就是商讨和互谅——球员依然留在机构里,而机构也更为规范、理性地开展青训。
中国足球少年才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希望国内青训机构和足球少年、监护人能够吸取此中的教训,在契约精神的托举下,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才能共同成长。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