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丨让蓝色经济长出绿色根基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10-10 10:4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深圳海洋开发利用连传佳音,取得新荣誉新进展——深圳海洋新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

这是深圳向海图强,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世界贡献“蓝色智慧”的生动实践。一个进行生态“反哺”,把围填海区转化为优质滨海发展空间;一个破解海水捕碳难题,将海水“变”为生物塑料——这两项看似领域不同、路径各异的成果,却共同指向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发展蓝色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蓝色经济的核心,不只是向海洋要资源,更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洋新城生态修复项目把生态修复纳入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让被围填的海岸重新长出红树林、恢复生机,把“灰色海岸”变成“蓝绿空间”。这将拓展城市发展的边界,延伸生态安全的底线,为全球围填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

“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的突破,开辟另一条绿色通道。把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可降解塑料原料,实现“捕碳—产料—制品”一体化,打通了从“海洋吸碳”到“绿色制造”的完整链路。这项前沿科技“点海成金”,将海洋的生态“包袱”巧妙转化为新兴产业的“宝库”,描绘了一幅“边捕碳、边产料”的未来“海洋工厂”蓝图,有说服力地向世界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单选题”,完全可以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鱼与熊掌”的兼得。

海洋既是发展的前沿,也是环境的底线。以生态为基,才能构筑稳固的蓝色家园;以创新为帆,才能驶向更广阔、更可持续的蔚蓝深处。让更多项目像海洋新城一样“生态先行”,像人工碳循环一样“科技赋能”,让蓝色经济长出绿色根基,深圳海洋事业必将走得远、行得稳、赢得未来。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