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考古新成果——深汕合作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2-06-15 08:08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资源。6月11日,在2022年深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于线上+线下联动展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2001-2022年度)成果展”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21年底启动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工作(2021-2022年度),组织专业队伍对合作区进行了全面踏查,同时开展了窑址专项调查。经过近3个月的田野调查,工作队在合作区新发现、探明或测绘:先秦遗址4处、遗物点28处、古建筑9处、古墓葬279处、明清窑址5处(含三普登记点1处)、近现代史迹、革命文物2处、古村寨8处、古驿道4段、碑刻13通。

发现数量较多的历史遗存

深汕特别合作区由原海丰县鹅埠、小漠、赤石、鲘门4镇组成,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0.9公里,海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西、北接惠州市惠东县,东接汕尾市海丰县,南面临海。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横亘着高耸的莲花山脉,水底山峰顶达1282米;西界、东界为连绵的丘陵地带(东界有梨子耳、羊蹄岭等高峰),围合汇水而成赤石河流域。水道呈蒲扇形,河道在小漠镇汇流入海。辖区大部分为赤石河流域,是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合作区范围内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处,包括东周遗址1处、明清窑址3处、明代古驿道1处、明清古寨3处。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赵冰竹是此次考古调查工作的负责人。她说:“此次调查时,我们又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历史时期遗存。最为珍贵的是,首次在合作区发现了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这将合作区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年代上限提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发现了白田山、新厝、秋塘等商周时期遗址,这些重要遗址的发现意味着商周时期已经有较大规模的人类群体在这里生产生活。”

以调查成果为基础深挖文化底蕴

深汕特别合作区4镇本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汉代先民开凿羊蹄峻岭,明代砌筑驿道,清代筑关城修兵营,现今仍可在路旁见到基址石阶、记事碑刻。宋端宗赵昺、陆秀夫等南下时留下了“壮帝居”石刻、萧宪佥墓等遗存。莲花山脉横亘北部,山间瓷土丰富,多条溪流南流汇聚成赤石河最终入海,为明清时期赤石老厝山碗窑等的生产制作、运输创造了条件。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说:“此次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2001-2022年度)成果展是一个开始。未来,中心将以调查成果为基础,积极挖掘古代遗存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拓宽视野,以合作区新发现与研究为纽带,联结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平原两个地理单元,推动珠江三角洲与粤东平原早期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学术研究。”

(原标题《深圳考古新成果——深汕合作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