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印发。“《指引》的出台有利于在全社会持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延续深圳改革、开放、创新的基因。”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教授表示,深圳应该弘扬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上以具体举措先行先试,努力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动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深圳拥有数量庞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中,才能形成产业的接续发展,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4年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独角兽企业总量的四分之一,正是得益于深圳几十年来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龚晓峰认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圳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已经形成的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生态,在于产业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天然伴随着高风险。”龚晓峰表示,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担当、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不仅仅是面向科研人员,要面向更广泛的创新主体。具体来说,一是鼓励各职能部门主动担当作为、放下“包袱”主动服务企业;二是鼓励各类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投资高科技领域和产业,宽容短期波动、认可长期价值;三是鼓励科技型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是鼓励高校院所与市场有效链接,构建科研人员贡献和物质报酬相匹配的机制,让科技成果供给和市场需求顺利牵手,促进政产学研用“五链协同”。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