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是创作者”!谢有顺谈新大众文艺:生活即创作源泉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邱思艳/文 张越洋/视频 黎昭欣/剪辑
05-27 13:31
摘要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在《重新认识经验的力量》主题演讲中,从文学的角度谈及对新大众文艺的看法。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论坛在深圳举行。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在《重新认识经验的力量》主题演讲中,从文学的角度谈及对新大众文艺的看法。

“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愿意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的生活和事物中汲取力量,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能成为创作者。”谢有顺在演讲中如是说道。

近年来,《我在北京送快递》《赶时间的人》等作品被大众熟知,打动了许多读者。他表示,此类作品中出现的全新叙述者“我”,过去是作家的虚拟身份,在一种假定的语境里,通过虚构来想象别人的故事。而如今,“我”不仅是“剧中人”,也成了“剧作者”。

这些创作者将亲身感知到的细节、经验以及场景,转化为动人的故事,成为可供交流和共享的经验,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由此,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谢有顺表示,“新大众文艺”创作者的社会身份可能是保洁、保安、瓦匠、木工、电工、石材工、烧烤摊主……这些平凡的写作者,用双手触摸生活,这些亲历和体验得来的经验,成为他们的写作知识,更是最重要的创作来源。

“他们是新大众,也可能是新的艺术家,写作的圈子被打破了,人人皆可是作者。”谢有顺认为,就文艺创作而言,“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谁在写”亦同样不容忽视。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文学写作逐渐被简化成一个“怎么写”的艺术问题。他强调,对“怎么写”的重视,为中国文学补上了艺术本体的重要一课。然而,过度偏重技巧和修辞,也容易使文学流于纸上的游戏,缺失来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力量。

谢有顺表示,要重新认识来自经验本身的力量,经验的力量有时就是存在的力量。“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更多依赖这种力量来打动读者。在他看来,由“新大众文艺”兴起和发展引发的从“怎么写”到“写什么”“谁在写”的思考,可以视之为是观察、理解、认识中国当代文艺现状的一个重要的视角转换。

广东省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文化创造者,这样的特质,为新大众文艺发展提供了哪些创新动能?

在随后的采访中,谢有顺进一步谈道:“广东是一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热土,数以千万计的人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每个人带着自己的口音、文化底蕴,必然会产生全新的经验。这种不同文化经验的碰撞、激荡,甚至产生的矛盾与畸变,无疑是文学创作极为珍贵的资源。”

谢有顺期待,能在广东作家的笔下,看到他们带着故乡的记忆与文化来到新环境后,产生新经验、新思想、新情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徐雅乔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邱思艳/文 张越洋/视频 黎昭欣/剪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