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亟需培养文化科技融合人才

李薇
05-27 13:30
摘要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刘娥 陈晓玲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核心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5月27日,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上指出,当前文化与科技领域存在“专业断层”现象——文化人才缺乏科技素养,科技人才欠缺文化认知,亟待培养“懂文化、通科技、精商业、明社会”的跨界全才。

胡钰提出,培养文化科技融合人才需突破两大核心障碍。一是学科壁垒:针对高校尚未设立独立“文化科技融合”学科的现状,需建立多学科协同机制。他强调,不能依赖单一学科推进,而应在战略层面整合文学、艺术、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多领域资源,形成跨学科培养体系。二是校园壁垒:摒弃“象牙塔”式教育模式,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原则,推动高校与科技企业、文化机构合作。例如,通过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等载体,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科技赋能文化”的落地逻辑,破除“唯论文、唯理论”的培养导向。

胡钰结合本届文博会观察指出,当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从概念探讨迈向实践爆发期。数字技术正重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全链条,如文物数字化、沉浸式体验、AI创意辅助等场景的普及,印证了“文化科技化、科技文化化”的双向渗透趋势。在此背景下,人才短板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针对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层瓶颈,胡钰提出需从理论层面破解四对重要关系。一是确权与维权:聚焦文物数字资产领域,需建立清晰的产权界定规则。二是商业与普惠:一方面通过文化数据商业化开发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需构建全民可及的文化共享体系。三是形式与内容:明确“内容为王”的底层逻辑,科技作为表达方式的创新工具,需服务于文化内涵的传递,避免陷入“技术炫技”的误区。四是自主与开放:在坚持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扩大国际视野,让中华文化借助科技载体走向世界。

胡钰强调,文化科技融合人才的培养需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打造一支既具备文化洞察力又掌握科技工具的新型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作者:李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