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葡萄酒,深圳技能大师用科技重塑产业生态

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
05-21 17:1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从产学研深度融合到AI选酒系统的研发,从葡萄酒配餐科学的探索到消费场景的重构,熊晓林带领团队在葡萄酒产业中构建起一套破局新策略,而深圳的创新生态则成为这背后的重要推手。

熊晓林,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学林苑(深圳)葡萄酒文化有限公司CEO,一位深耕葡萄酒产业二十余年的技术专家,也是2024年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首批高质量发展专家库成员。

从产学研深度融合到AI选酒系统的研发,从葡萄酒配餐科学的探索到消费场景的重构,熊晓林带领团队在葡萄酒产业中构建起一套破局新策略,而深圳的创新生态则成为这背后的重要推手。

技术深耕与产学研融合,奠定产业变革基石

“葡萄酒产业的未来,离不开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科班出身的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熊晓林毕业后始终专注于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2017年,熊晓林在深圳创立了学林苑(深圳)葡萄酒文化有限公司,致力于专业的葡萄酒文化推广和研发,短短几年内,他带领团队在葡萄种植、酿造工艺等领域取得多项专利与论文成果。

2020年,熊晓林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并将葡萄酒研究中心落地,为葡萄酒研发和文化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年10月,学林苑(深圳)葡萄酒文化有限公司获批成立深圳市熊晓林酿酒工艺与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今年2月,熊晓林入选2024年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首批高质量发展专家库成员。

据熊晓林介绍,公司目前通过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标杆数据库和主要葡萄酒品牌对标数据库的建设,结合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智能检测仪等技术,打造一个科学、客观的葡萄酒质量评分+分级的大数据服务平台——AI葡萄酒大师智慧云大数据服务平台。

“用科技改变葡萄酒市场缺陷,十年前我就有了类似的想法,但那时候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他坦言,当前行业面临人才匮乏、技术应用滞后等挑战,但“问题就是机遇”,他所带领的团队正通过产学研协同,为行业复苏积蓄力量。

AI+选酒系统,开启个性化消费新体验

“消费者在超市面对上千款葡萄酒时,如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熊晓林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技术。他透露,团队正在开发一套AI选酒系统,通过分析消费者偏好与场景需求,提供个性化推荐。

“就像与智能助手对话,问得越多,系统越懂你。”他笑称,未来甚至希望消费者能在大排档用玻璃杯畅饮葡萄酒,“无需烦琐的仪式,喝酒就是为了开心”。而这一理念背后,是他对行业现状的深刻反思:“过去20年,葡萄酒被塑造成‘高大上’的形象,反而限制了市场普及。我们要让它像啤酒一样亲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葡萄酒产量由2015年的102万千升下降至11.8万千升。国产葡萄酒产量十年间从百万吨级骤降至10余万吨,如何破局?“价格亲民、饮用场景多元化、技术赋能消费体验,三者缺一不可。”熊晓林表示,工作室未来还会聚焦在葡萄酒配餐科学化。

他认为,中餐有八大菜系,葡萄酒风格同样多元,如何科学搭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突破理论,才能让葡萄酒真正融入中国人的餐桌。

深圳创新生态,孕育产业新机遇

“这里的开放包容与务实高效形成独特生态,为各领域人才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熊晓林对深圳的人才环境深有体会,正是这种城市精神,让葡萄酒行业得以在深圳建立首个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创行业先河。

在政策支持方面,“鹏城优才卡”的贴心服务让熊晓林感触良多。从子女教育到企业融资,政府搭建的全周期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这种有温度的服务体系,让我们能够更专注事业创新。”

产业生态优势更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广东是国内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而深圳聚集了数千家进口商,供应链成熟度全国领先。”熊晓林坦言,目前行业主要瓶颈在于专业人才缺口,这也是他们发力的重点方向。

熊晓林表示,未来工作室会双轨并行推进革新:一方面深化AI技术在产业应用,重点突破智能品鉴系统与配餐算法开发;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协同模式,系统性培养复合型行业人才。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