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个人的无障碍生活安上“平等发展的车轮”
中国青年报
2020-09-25 09:09

9月22日,第15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暨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释放了一系列利好信息。此次论坛除了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第八周年成果,还设有信息无障碍和无障碍旅游两个分论坛,并首次举行了无障碍设计十大精品案例分享活动。

工作人员操作升降平台,帮助使用轮椅的人士登上无障碍大巴车。据统计,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4亿,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则有4000多万人,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也为他们服务,这是一件涉及保护每个人利益的大事。

轮椅人员通过低踏步的无障碍坡板顺利上车、平整的路面和零高差的衔接赶走了恼人的颠簸、各种“黑科技”让视障者与听障者能够平等地使用手机……曾经“寸步难行”的残疾人等来了对他们越来越友好的无障碍生活。

当人们在享用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生活时,难免会发问:每一个人都能无障碍地生活了吗?日新月异的科技能否为他们安上“平等发展的车轮”?

答案是令人欣慰的。

9月22日,第15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暨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

“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现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的关切,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论坛一开始,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对无障碍事业发展送上视频寄语。她说,希望从事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同志和朋友多调研,“带着亲人般的感情,到残疾人身边去倾听,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制定最科学、最人性化的标准,推广最好的设计”。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上升,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也为他们服务。因此,建设无障碍环境涉及到保护每个人的利益,需要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公众的共鸣。”在评价杭州市的无障碍公益诉讼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张苏军肯定地说,以公益诉讼保障残疾人出行,能有效提升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无障碍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无障碍”一词背后的真正含义。如何发现相关人群对无障碍环境的真实需求,并一一满足?建设无障碍环境是靠人文关怀还是靠科技创新?打造无障碍环境背后,又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四五”规划的哪些题中应有之义?

这些问题不仅事关8000多万同胞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决定了无障碍出行如何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同行。

“我们不是只适合待在家里”

“之前觉得条条路都通畅,坐上轮椅后却发现处处有关卡。”深圳市畅行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洪坚感慨说,只要公共设施在设计之初考虑得足够充分,市场上出现更多相关产品,他们完全可以生活得跟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没有人是只适合待在家里的,但是很多障碍仍然尚待解决。”他举例说,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2.4亿,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则有4000多万人。对普通人来说,地上一个两三公分高的小坎儿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腿脚不便,需要借助轮椅出行的人来说,一道小坎儿可能就是一只“拦路虎”。“比如,我的电动轮椅虽然可以越过这种小坎儿,但其实是有一定安全隐患的。”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论坛除了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第八周年成果,也释放了一系列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最新政策与实施项目的利好信息。

会议期间,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管理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最高人民检察院八厅、中国残联维权部、浙江省残联、中国联通等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分别介绍了在各自行业的无障碍研究成果、创新做法与经验。

据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一是信息无障碍融入全民防疫抗疫新形势;二是民生无障碍融入全面小康新时代;三是智慧无障碍打造中国特色新未来;四是发展无障碍传递新境界、新使命、新担当;五是提升无障碍推动“杭州模式”新探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也是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的第八年。”此次论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政策密集出台。

从民法典首次在国家基本法律中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内容,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指导意见;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到完善铁路购票服务等系列政策……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国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稳步提高,为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不过,“因为缺乏技术的支持,视障人获取信息受限”“老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车拒载”一类的新闻提醒着人们,信息无障碍、出行无障碍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时代小康生活呼唤信息无障碍的春天。”名为“无障爱使者”的青年志愿者团体在此次论坛上发出了《做“无障碍天下”使者》的倡议。

他们来自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中国青少年无障碍发展使团、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和浙江大学。正如倡议中写道:“我们希望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宗教、社会生活习惯和身心功能状态的人都能自由、平等地获取和处理信息。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红利,共享新时代科技与人文相融的温暖。”

“让大家意识到无障碍环境的重要性,并争作‘无障碍天下’的使者,就是我们的工作。”作为志愿者团队的一分子,吴冰冰直言,当数字化应用遍及各行各业,当大数据包揽各个方面,总有一些人不知所措、窘迫犯难。在她看来,要想“不让一个人掉队”,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信息交流和出行的障碍。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破除各种障碍也需要久久为功。

从事志愿服务工作6年后,唐占鑫发现,现在大家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了。“不仅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参与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中来,也有很多人开始学习无障碍的专业知识,他们从最初的受益者变成了推动者。

从2014年起,唐占鑫与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从残疾人的角度去体验北京市各个角落的无障碍设施,并且学习无障碍的专业知识。“久而久之,大家能够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推动当地社区无障碍设施等不断改进。比如无障碍通行的坡道,什么角度、什么材质的坡道更友好,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在设计的源头立下“通行”原则

在此次论坛上备受好评的全国无障碍设施设计十大精品案例,就是一个明证。

荣登榜单的既有无障碍专项设计等实体项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无障碍系统设计、杭州西湖湖滨区步行街无障碍环境改造、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北京市残疾人职业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也有反映城市、交通、校园中无障碍环境建设设计的最佳方案——《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冬残奥会无障碍技术指南图册,《高铁雄安站无障碍设计图示图集》、《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无障碍专项》、《西湖大学无障碍环境建设指南及图示》等。

“从飞机到高铁到地铁,从福利设施到冬残奥会场馆,这十大精品案例均是涉及我国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评委表示,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首次将无障碍在设计环节落地见效,探索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新方法、新路径和新机制。

“设计为建设之本,设计也为无障碍之源。通过树立样板,建立机制、健全责任,能够保证无障碍理念的融会贯通、指导实践,也才能避免弯路、避免返工、避免浪费、避免留憾。”有专家指出,在设计之初就立下“通行”原则,可以使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源头做起,避免以往“反复调整、反复修改,却难以达标”的资源浪费。

不妨参考一下较早推行无障碍化的日本吧。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在东京470个地铁站里,无障碍电梯数量几乎为零。随后,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和推动下,地铁、电车和公交车等公共设施开始迅速无障碍化。

按计划,在2020东京奥运会举办前,东京地铁将会在98%的车站实现无障碍出行,并在所有车站修建无障碍卫生间。此外,在日本街头常见的福祉车也被视为“科技造福生活”的体现。

以本田奥德赛锐混动福祉车为例,其第二排右侧固定座椅被调整为可移动升降式座椅,它可以一键实现电动升降、旋转和调整高度。当座椅伸展至车外,其高度可与轮椅高度相匹配。待用户坐稳后,座椅会上升转入车内,复位在相同位置,全程运行仅需30秒左右。

事实上,本次论坛与活动选址杭州,本身就具有城市无障碍的示范作用和典型意义。目前,浙江省及杭州市正举全市之力落实“迎亚(残)运”无障碍环境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三年行动。

从成为“全国商业步行街样板”的杭州西湖区湖滨步行街无障碍环境建设,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信息无障碍服务,打造“智慧城市大脑”,杭州市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首创意义的“无障碍市镇”“无障碍街区”“无障碍社区”典型案例。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无障碍化友好程度,直接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建设者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识。但其实,在打造无障碍环境的过程中,暖心的语言与“黑科技”同样重要。

“我们要加强对通用无障碍理念的宣传,将‘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项科技发明都以‘通用’为出发点。”正如《做“无障碍天下”使者》所倡议的那样,每个人都可以为推广通用献智慧,都可以成为无障碍的行动者。

“在大学的课堂讲‘通用’,在设计师的脑海扎根‘通用’,在工程施工人员的心中强化‘通用’,用我们的智慧为科技无障碍增光添彩。”吴冰冰畅想说,总有一天,让听障人“看”见声音,让视障人“听”见文字,让肢障人畅行天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回到公司后,罗洪坚立马和电动轮椅研发团队开始了“头脑风暴”。他期待着推出下一代新产品。“希望下一代电动轮椅更安全、更轻便、动力更强,售价更便宜,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体验到无障碍出行的快乐!”

在回北京的高铁上,唐占鑫还在为刚刚成立的“无障碍建筑师志愿使团”忙碌着。“对于从设计源头打造无障碍环境这件事来说,专业建筑师的加入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她看来,创建无障碍城市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联动,也需要全民参与共创。

张海迪说,无障碍环境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建设文明科学完善的无障碍环境,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不同行业的优势和潜力。”

她说,自己有一个愿望,“让爱护无障碍设施成为道德规范和公民自觉。”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所有人都应该享受平等和尊重。在一个愈发富强、自信的中国,无障碍出行、无障碍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也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编辑 吴冰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