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佛拳龙舟队竞渡茅洲河

读特新闻记者 夏宛莹
05-14 16:2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五月的茅洲河畔,龙舟鼓点渐密。30余名身着“洪佛拳龙舟队”队服的队员正挥汗如雨,将拳术功底融入划桨动作,为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茅洲河龙舟赛进行最后的冲刺训练。这支以市级非遗“洪佛拳”为文化底色的队伍,正以“武魂”铸“舟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独具特色的龙舟故事。

五月的茅洲河畔,龙舟鼓点渐密。30余名身着“洪佛拳龙舟队”队服的队员正挥汗如雨,将拳术功底融入划桨动作,为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茅洲河龙舟赛进行最后的冲刺训练。这支以市级非遗“洪佛拳”为文化底色的队伍,正以“武魂”铸“舟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独具特色的龙舟故事。

燕罗洪桥头洪佛拳龙舟队。

龙舟队里的“红色武魂”

洪桥头社区龙舟队的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当年,一群热爱龙舟的村民组建队伍,在松岗龙舟赛中崭露头角。2016年,随着茅洲河治理成效显现,一支由“洪佛拳”传承人组成的全新龙舟队应运而生,带着“尚武精神”与“龙舟精神”的双重基因,连续征战多届在茅洲河举办的龙舟赛事。

距离比赛日越来越近,燕罗洪桥头洪佛拳龙舟队的训练强度逐渐升级。清晨到午间,队员们在茅洲河畔进行耐力拉练,划桨声与远处的洪佛拳晨练口号声此起彼伏。老队员们常提醒年轻人:“比赛时不仅要拼速度,更要把洪桥头的精气神划出来。”

洪桥头股份合作公司一楼大堂如今已成为队员们体能训练的场地,墙上悬挂的和洪佛拳相关的海报文字与健身器材相映成趣,彰显着这支队伍的独特气质。队员洪国飞已年过50,他曾是社区参加1997年松岗龙舟赛的主力,如今他一边向新队员示范划桨动作,一边在训练中传承着“顽强拼搏”的武魂。

洪佛拳助力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宝安)茅洲河龙舟赛。

在洪桥头社区,“洪佛拳”不仅是墙上的非遗标牌,更是鲜活的生活方式——半数户籍居民均参与拳法练习。近几年,每逢龙舟赛开幕式,洪佛拳表演必是焦点:方阵如密林列阵,拳术对练似龙虎相搏,与龙舟的激昂节奏形成“刚柔共振”。

让传统文化从“河上”走到“身边”

在社区内近百米长的池塘边,自2018年起,这里每年端午都会上演一场“迷你竞渡”:8支由户籍居民、港澳同乡组成的队伍,坐上“1鼓1舵4桨”的小龙舟同场竞技。“微赛事就像一颗文化种子。”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赛事不仅拉近了居民与龙舟的距离,更成为非遗传承的“活课堂”。比赛间隙,洪佛拳传承人常在现场开设“拳法体验课”,孩子们跟着比划,家长们则在一旁交流龙舟故事,形成“老带新、少传幼”的文化传承链。“我们希望通过龙舟,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社区里的龙舟微赛事。

队员在池塘里竞渡。

在洪桥头,队员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党建引领洪佛拳”模式的实践载体。队伍不仅弘扬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还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成为燕罗“湾区芯城”建设的文化名片。

5月24日,当燕罗洪桥头洪佛拳龙舟队的船头劈开茅洲河的浪花,他们身后承载的不仅是竞技的渴望,更是一个社区对非遗传承的坚守、对文化创新的探索。这支以拳为魂、以舟为介的队伍,正用每一记划桨,在湾区碧波上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新篇章。

编辑 秦涵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夏宛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