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深圳家谱》第八季作品展开幕 百余幅深圳市民“全家福”亮相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05-13 14:48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影像深圳家谱》提醒我们,真正可持续的城市文明,远不止于科技叠加与经济奇迹,更在于文化记忆的积累、历史温度的生成

风起云涌的深圳,这座移民之城因无数奋斗者的故事而充满温度与力量。近日,《影像深圳家谱》第八季作品展在罗湖区洪湖艺术馆亮相。

《影像深圳家谱》第八季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展览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社、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罗湖区摄影家协会、罗湖区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协办,以“致敬大湾区”为主题,通过百余幅精彩影像作品与背后的深情故事,立体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由人而兴、因家而盛的文化图谱。

市民细细端详作品。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影像深圳家谱》项目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社主办,自启动以来已连续拍摄八季,累计采写和影像记录800个具有代表性的深圳家庭。本季展览除回顾往季经典外,特别呈现了第八季新拍摄的作品,包括老战斗英雄、警营伉俪、非遗传承人、海上餐饮创业者、世界冠军等各界代表性人物家庭。

一家三口驻足看展。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在展览现场,现年92岁的“海空雄鹰”舒积成老英雄家庭格外引人注目。他曾三次击落敌机、两获一等战功,是人民海军首位“战斗英雄”,更是世界空战史上首位在同温层击落敌机的飞行员。如今,他在深圳军休所安享晚年,仍以满腔热忱投身于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宣传工作。

从革命烽火中走来的,还有大鹏西贡村钟氏家族。西贡村自抗日战争时期便是东江纵队的重要根据地,钟家大屋、谭仙古庙等革命遗址,曾作为设置地下电台、印刷厂等重要革命设施的所在地,不少村民投身革命、血洒疆场。如今,这片红色沃土孕育的后代,依然传承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主义情怀。

▲舒积成家庭。薛云麾 摄

▲王柳懿、王芊懿家庭。陆颖 摄

不仅老一辈持续传承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新生代力量也正以昂扬的奋斗姿态,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续写着“深圳奇迹”。在2022年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深圳土生土长的王柳懿、王芊懿双胞胎姐妹勇夺四枚金牌,为中国花样游泳创造历史性突破。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对姐妹花与队友一起拿下集体项目金牌,仅1天之隔,她们再次拿下花样游泳双人项目金牌,这是中国队历史上首次在花样游泳双人项目上摘得奥运金牌,她们再为国家和家乡赢得荣誉。

在这个追求速度与创新的城市,还有一群人选择静水深流,坚守传统文化传承之路。宝安区洪桥头的“洪佛拳”习武群落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今传遍海内外、弟子逾十万,成为深圳非遗文化的一张名片。

展厅内,一张张照片如同一扇扇通往历史与现实的窗——不仅记录个人荣光、家族记忆,也映照出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与奋斗精神。

展览期间,洪湖艺术馆人头攒动,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展、热议展品,有人感叹“每个家庭都是一段传奇”,也有人表示“在这些真实的面孔中,看到了深圳的精神密码”。还有市民看完展览后主动报名,想讲述自己家庭的奋斗故事。这正是影像家谱最大的意义——记录和激励。

唤起奋斗记忆 重新认识深圳

日前,《影像深圳家谱》第八季作品展在洪湖艺术馆面向公众开放,集中展示了百余个深圳家庭的影像与故事,一张张影像、一段段文字,把深圳奋斗者的家国记忆与城市脉动清晰铺展,让观众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自展览开幕以来,已吸引大量市民打卡参观。很多观众观展后意犹未尽,在社交平台上畅述观后感。

市民陈阿姨

看到原海空雄鹰团战斗英雄舒积成的照片,我眼眶都湿了,真是我们的老英雄啊!

互联网从业者王婷云

深圳不仅有高楼林立和创新科技,还有这么多温暖的家庭故事。看到双胞胎姐妹王柳懿、王芊懿在世界泳坛上为国家争光,真的很激动。她们是深圳土生土长的运动员,我也希望自己的奋斗能在这座城市开花结果。

黄先生

一家三口

刚和孩子一起参加完“劳动节亲子活动”就过来了,这个展览真的很不错,它不仅是艺术展,更是一个教育展,比如钟玉生的海上餐厅故事。

宝安居民

吴先生

洪桥头村洪佛拳百年传承的展示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家里有长辈就是洪佛拳的老师傅,我们家族几代人都练拳。看到我们的社区文化被这样好好记录下来,我特别感动。

退休教师

朱阿姨

这次观展感觉是一个“重新认识深圳”的过程。我们以前总说深圳是移民城市,是年轻人的城市,其实她也是有根的,有温度的——《影像深圳家谱》就是在给这座城市建立文化“年轮”。

记者观察

以镜头书写 一座城市的人文自传

在高楼林立、科技奔涌的深圳,一项深具文化厚度与历史纵深的影像工程,悄然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

《影像深圳家谱》项目不是一场普通的城市摄影展览,而是一场以十年为刻度、记录千组家庭的文化工程,它用镜头编织一部由普通市民共同书写的视觉史诗,让高楼背后的万家灯火、血脉温情,在光影中显影为可触摸的城市精神年轮。

▲洪桥头村洪佛拳传承百余年。刘伯良 摄

这是深圳为自己立传的一次尝试,也是一次用镜头构建公共记忆的城市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深圳这座以“速度”著称的移民城市,正通过一个个家庭的微观命运,缓缓编织出一部可感、可见、可传的“人民城市”文化长卷。

这项工程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叙事结构的转变上。它不仅是“为城市写史”,更是“由人民立谱”。项目启动以来,深圳50多位知名摄影师与记者共同组成的创作团队,深入社区与家庭,以影像与文字交错的方式,记录那些在深圳默默奋斗、安身立命的普通人。每一帧画面,都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每一则家谱,都是一段深圳的肌理。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以人民为主角”的城市叙述方法,拓宽了城市文化表达的边界,也重塑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归属与历史认同。

其次,《影像深圳家谱》不只停留在影像生产层面,它更是一项深度嵌入公共空间的城市美学行动。它让影像作品走出美术馆,走向户外大屏等城市更多日常场域,在市井流动中持续触达。这种广覆盖、高频次的公共可视化,使得文化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广泛而温暖的“视觉共识”。

▲大鹏西贡村钟氏家族。 赵青 摄

更具前瞻性的是,《影像深圳家谱》所生成的画册与纪录片,已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系统中的珍贵财富。这些影像与口述文献,不仅为今天的深圳人留下鲜活的身份印记,更将在未来成为研究深圳社会结构、移民轨迹与城市演化的重要一手资料。

它不仅在讲述深圳,也在积累一套属于深圳自己的文化方法论。

《影像深圳家谱》提醒我们,真正可持续的城市文明,远不止于科技叠加与经济奇迹,更在于文化记忆的积累、历史温度的生成。

从人民出发,以家庭为笔、以影像为纸,深圳正用自己的方式,沉着而坚定地写下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家谱。(杨慧)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