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重磅理论文章!8个字总结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圳实践
沈学思
2022-01-11 07:52
收录于专题:圳学习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深圳特区报》1月11日在《理论周刊》头版头条刊发表署名沈学思的重磅理论文章,深刻阐释深圳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精彩演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全文如下:



固本培元 守正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圳实践

■  沈学思


承中华文脉,乘改革东风。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的发展,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两个结合”,既是固本培元,也是守正创新。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始终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川流不息的深圳城市图景。来源:视觉中国

自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始终坚持加强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引领,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元,守马克思主义正道,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思想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之以恒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指引。

厚植文化沃土,奋进复兴之路。鹏城大地上,中华文化基因历久弥新,生机勃勃,奔腾向前。


锚定“两个结合” 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首次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放到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等高度,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的独特作用。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十分宝贵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思想旗帜与文化根脉的结合,是人类最先进思想与中华民族突出优势、中国最深厚文化软实力的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是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通过“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部深圳经济特区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史。深圳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自身建设发展中,既坚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又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

从全球经济特区的成功典范,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创新蝶变、进阶升级,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的时代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的重大成果。


赓续精神传统  汲取奋进力量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马克思早已有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传统中有深圳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深圳的志气底蕴。

“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拓荒牛精神”是“三牛精神”之一。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传统意象。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的“拓荒牛”,正是特区精神的写照。从一穷二白起步,创业初期的“拓荒牛”用岁月与青春,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把伟大的“拓荒牛精神”在这座城市立起来了。

中共深圳市委门前的拓荒牛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诞生之日起,深圳就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中汲取奋进力量,凝聚前行动力。

蛇口,南海大道。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在不断更新成长的都市中,三十年来不变的,是那块曾振聋发聩的标语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是中华文化中务实进取、笃行不怠的精神赓续,也是一代代深圳建设者胼手胝足、埋头苦干的生动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也是新时代的嘹亮奋进号角。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在40多年时间里,深圳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蝶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一代一代的深圳人,用辛勤付出和接续奋斗,不断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观念做出新的注解。

伴随着特区的改革创新过程,深圳沉淀下了“敢闯敢试、包容开放、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涌现出了深圳十大观念。这其中,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也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深圳人勇敢地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古人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深圳人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古人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深圳人奉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深圳十大观念”中,“敢为天下先”更是直接源自古典经籍原文。在经济特区发展的时代语境中,这是创新者的自我期许,也是变革者的坚毅志向。

无数“第一”曾在深圳诞生——率先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开劳动力商品化先河;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最早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石破天惊的种种创举,铭刻在特区发展史中。

前海,深圳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缩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圳正在以国家战略为己任,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战略战役性改革。个人破产条例、数据条例等多部法规“破冰”出台,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发布,全国首批基础设施REITs项目落户,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发挥效应……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创新成果,不断释放着“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气质。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从曾经的“先行先试”,到如今的“先行示范”,一脉相承的,是深圳一往无前的闯劲,勇当先锋的气魄。


提升“深圳温度”  涵养价值观念


深圳快速崛起的背后,是精神文化的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特区的自我完善,先行示范区的卓越追求,必须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从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到平安金融中心,我们看到了深圳物质文明的拔节生长。从20世纪80年代“勒紧裤带”兴建“八大文化设施”,到如今“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次第开花;从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到向着城市文明典范进发,我们看到了深圳精神文明的勃勃生机。

深圳文化地标红立方(资料图)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新时代的奋进之路上,深圳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圳高度”时,从不忘营造暖意融融的“深圳温度”。

讲仁爱、重民本——深圳持续打造深圳关爱行动等品牌项目,发展出260万注册志愿者,组建了千余支专业志愿服务队,服务项目近120万个;大力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文明理念浸润人心。

守诚信、崇正义——当百合花卉小镇一家花店店主过年回家,只留了一个二维码,不但没丢一盆花,还收到33笔转账,深圳人的诚信之美赢得无数网友点赞;斑马线前,汽车礼让行人,是深圳街头最常见的风景;公交和地铁站台上,上下班时间长而有序的队伍,是深圳人根深蒂固的秩序感……当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市民的行为准则,就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疫情期间,深圳的志愿者们踊跃参与抗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尚和合、求大同——“来了,就是深圳人”,是全国最具标识性的城市口号。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在这里共筑起了一座梦想之城。为新入户的市民组织开展“入市第一课”,为市民送上“入户大礼包”……精准的关爱与无界的关怀,不断强化着深圳人对城市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深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激励人,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圳是深圳人的温暖家园。

新征程,新使命。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深圳正努力塑造城市文明典范、打造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用文化的力量为“全球标杆城市”刻下生动注脚。


创新引领“国潮”  激活文化资源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深圳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今年元旦期间,深圳的新一代文旅项目——二十四史书院,在龙岗区甘坑古镇北区落成并开放试营业。作为一所围绕“二十四史”国家级IP规划打造的东方书院,这里将倾力打造“中国主题书院第一品牌”。

二十四史书院一隅。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二十四史”是中国最厚重的历史典籍。自2016年开始,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投资超亿元,襄助中华文化促进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开展“二十四史”历史典籍整理工程,编纂出版《今注本二十四史》,被誉为“文史界的三峡工程”。二十四史书院开放后,将同步推出二十四史文献展,杜甫、苏轼书屋及西园雅集特展,明清百灯展等展览,让中华典籍在南海之滨精彩传播。

这是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创造性的转化与活用。深圳不断引领“国潮”,让旧传统焕发出新光彩。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关注和思考。

鹏城大地上,望得见古城、登得上城楼、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铺陈开来,别具韵味。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深圳的“城市原点”却是“千年粤东首府”——南头古城。南头古城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岭南古文化的宝贵遗存。

以南头古城为代表的一系列历史遗存和文化地标,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输送着文化的养分。为了再现古城辉煌,深圳市区两级政府一直在活化古城方面持续发力。2018年,南头古城被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2019年,古城保护事宜被纳入市委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纲要,古城的活化保护被提到全新高度。

2021年春节期间,南头古城张灯结彩焕新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这座古城摇身一变,迎来“新生”,成为兼具城市传统风貌展示、人文旅游打卡、“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和文化创新产业集聚的综合体,未来将被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的展示窗口、深圳最有魅力的文化名片及历史全景博物馆”。

不止于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甘坑古镇、大万世居……一批经过改造提升后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不仅重现了历史街区的特色风貌,同时还引入了文化展览、休闲商业、文旅设施、产业集群等多元业态,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成为了深圳的“网红景点”。展示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滋养当代人的文化生活。

年轻的“创新之城”,也是魅力四射的“文化容器”。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共同精神家园。


文化交流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走进第十七届文博会的展馆,绿柳拂岸,粼粼碧波,“5G大运河”带来沉浸式体验;马头翘角、白墙黑瓦,徽州竹雕、徽墨等非遗产品翰墨飘香;以三星堆文物造型为创意的文创“盲盒”引起围观……大美山河,神州物华,一日看遍,一馆走遍。

文博会“丝韵鹏城”系列配套活动现场。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华文化在文博会的平台上荟萃、集结,绽放迷人光彩。同时,这也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文牵一带”,看文化产业新成就;“博汇丝路”,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每年,文博会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近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进行展示与交易。如今,文博会“国际范”越来越足,为世界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文博会上的机器人表演。图片来源:南方+

观念的变革与创意的力量,让传统文化以更火的方式、更新的内容进行传播,也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有一种学说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是它宽阔的河床。一个圣人行走在华夏大地,他告诉人类做人的主张……仁!义!礼!智!信!它就是人生的快乐之源,它就是人生的高尚之光。”

这是深圳精心打造、创意演绎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人文颂》中的精彩篇章。这部作品借用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创意诠释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光辉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主创者看来,《人文颂》的创作,意图通过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内涵,对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使之在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各种文明交相辉映,才能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

以包容开放为城市特质的深圳,既充分吸收借鉴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在坚持自身文化主体、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立身之本和独特价值。

从2017年起,深圳每年都推出城市文化菜单,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活动名称含有“国际”字样。以音乐为纽带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瞄准国际顶级设计活动定位的深圳设计周,聚焦产业前沿的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深圳的文化品牌,既立足深圳、滋养地区,又目光辽阔、联通世界。它们是这座城市内生的发展动力,也象征着这座城市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市民通过手机线上“云”看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日深圳,使命光荣,信心满怀,勇往直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激昂奋进力量,深圳定能扛起先行示范使命,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詹婉容
(作者:沈学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