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从“概念”到“实景”
读特记者 方慕冰
2020-05-29 22:51

一座儿童友好型城市该呈现何种图景?

儿童出行安全的巴士,更多便利的母婴室,将社区改造得对儿童更友好,完善儿童公共参与的长效机制……2016年开始,深圳率先系统性提出“建设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儿童视角,完善城市公共政策体系,构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既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考量,更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内在要求。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在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正逐步从“概念”变为全面铺开的“实景”,成为一种全城共识和集体行动。

首次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顶层设计

2015年12月9日,深圳市妇联主席马宏在市委群团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建议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深圳的“十三五”规划。2016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报告中就出现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表述。

“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到顶层设计中的城市。”马宏说。

目前,深圳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纲领性文件——《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和《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中英文版儿童友好型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安全出行和母婴室七大领域建设指引,制定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价体系,其中大多为国内首创。

共建各类儿童友好实践基地

有儿童扶手、地面是橡胶软垫、晚上会散发彩虹般的光芒……近日,深圳首座儿童友好型天桥——罗湖区田贝天桥改造完毕,将进行灯光调试、绿植优化等。这座首座儿童友好型天桥位于深圳市文锦北路,也是罗湖区开展人行天桥景观改造的天桥之一。其周边有深圳市锦田小学、清秀幼儿园、天俊幼儿园等,故将其定位为“儿童友好型天桥”。

天桥在方案设计阶段曾向罗湖区儿童征稿,并从中归纳创作,其中田贝天桥设计灵感来源于儿童画作中的彩虹桥,天桥立面采用186块彩色渐变亚克力板,整体风格活泼,色彩鲜明,具有童趣,并配置儿童扶手、橡胶地垫等设施,满足儿童的使用需求。

深圳作为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近年来,不断在为保障儿童的发展而努力探索。

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截止2019年底,全市共有儿童友好试点社区、街道、园区69个,学校17个,图书馆11个,医院13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21个。此外,100多家单位提出共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各类公园的儿童活动空间和自然教育设施场所得到提升,儿童友好出行纳入全市慢行系统同步改造。今年一季度,深圳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超过800间。

“一米高度”参与议事

儿童友好也体现在注重儿童参与权,把儿童优先放到政府相关决策中的重要位置来考虑。

2018年,福海街道被市妇儿工委确立为“儿童友好型街道”试点单位,成立了“儿童议事联盟”,以各社区、各学校儿童议事会为主体,通过“观点陈述、自由讨论、意见汇总、对话专家”,以“一米高度”审视福海的空间和规划,让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贴近儿童最真实的需求,并且规定所有儿童友好型项目的定位、规模、规划、工期等事项必须征求学校和儿童的意见。

按照《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提出的制度保障、空间建设、儿童参与三大策略体系,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是其中重要一环,而“儿童议事会”则是儿童参与的一种重要的常态化形式。议事会通过收集儿童意见,让儿童参与社区、学校、社会公共事务。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议事,参与议事,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智慧。

据介绍,市妇儿工委牵头统筹,协调30多个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推进,企业、社会组织、儿童、媒体、公众自觉主动参与,先后与学校、社会组织建立儿童社会公共参与“支持联盟”和“服务联盟”,儿童友好的创新实践已扩展至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到各区、街道和社区基层。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