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丽中国,零碳行动”——2025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在香港落幕。作为大会支持单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度参与大会筹备与核心环节。深圳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案例在大会上亮相,全方位展现了深圳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创新成果与责任担当,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发展注入“深圳动力”。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梳理深圳在生态教育、公众参与、产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为大会内容设计提供“深圳素材”。近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建成1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7家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19家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培育超52万名环保志愿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这些成果不仅成为大会交流的重要参考,也体现了深圳落实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坚定行动。

在大会核心主题分享环节中,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担任主持人并结合深圳实践发表观点。论坛汇聚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戴伟、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署长徐浩光、深圳龙岗区怡翠实验学校校长何小花等6名嘉宾,从国际视野、校园探索、地方实践等维度,围绕青少年低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等议题展开分享。

作为学校校长的代表,来自深圳的何小花校长表示,深圳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始终秉持“绿色发展,育人为本”的理念,将“迈向碳中和”作为家校社共同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致力把孩子培养成为具备低碳意识和可持续行动力的未来公民。
在“美丽中国 志愿有我”——青少年低碳环保实践故事分享中,来自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小学四年级)的薛楚衡也发出深圳孩子们的声音:节水节能、垃圾分类、环保宣讲——这些看似微小的事,都是在为地球“降温”。用小手做小事,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
除主持论坛外,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还在大会展区设置专属区域,集中展示深圳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案例,成为展区“人气焦点”。
案例1: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的“滨海湿地守护者”培育模式,通过11年培育800余名志愿教师、开展近万场活动,直接影响公众近百万人次。

案例2:
坝光自然学校的银叶树保育项目,依托世界最大天然古银叶树群落,打造“在地保育+科普网络+国际传播”的全链条保护体系,吸引700个家庭认养银叶树。

案例3:
深圳市铭基金公益基金会的“方舟计划”,记录塘朗山物种超2000种,创新“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自然教育模式。

案例4:
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红树林巡护队”与“河流方程式”项目,累计带动50余万人次参与海岸带与水环境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期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还同步组织能源环保、盛弘电气等7家本土环保企业,参展同期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十届国际环保博览会。该博览以“绿色科技,引领零碳未来”为主题,深圳展团集中展示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及综合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吸引众多国际客商咨询洽谈。

此次大会的举办,不仅是深圳生态成果的“展示窗”,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的“连心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大会上传递了“深圳声音”,也为青少年生态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方案”。未来,深圳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与港澳在生态教育、环保产业、物种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培育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少年环保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更多深圳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