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对科创企业的扶持非常‘懂行’,无论是场地补贴、人才安居还是产业基金对接,都做到了‘既给实惠,又给机会’。”杨敏如是说道。
杨敏,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奥流科技创始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研究员。目前,他正带领团队以底层算法为核心驱动力,在深圳这片沃土上,推动中国工业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升级。
从欧洲实验室到深圳产业园
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跨越
2019至2023年,杨敏辗转于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埃因霍温顶尖AI研究机构以及欧洲的工业AI企业。作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他深度参与了欧洲工业4.0国家级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欧洲在工业基础算法、技术积累和政策配套上的成熟体系。
杨敏与同学。
“欧美掌握底层算法话语权,落后地区连数据都买不起,这是最大的不平等。”杨敏萌生了一个清晰的想法,“我不能只做一个技术的搬运工,而是要成为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不仅要引进欧洲先进的算法技术,更要将人才、管理经验“打包”带回国内,把技术平等权交给中国工厂。
公司团队。
怀揣着这个理想,2022年,杨敏回国后将创业的落脚点选在了深圳。杨敏与团队在深圳创立了奥流(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各行业在复杂流程管理中的挑战与压力,以自研AI技术输出高质价比的智能终端产品,为中国补齐与欧美之间的技术落差,把“发展平等权”写进每一行代码。
公司团队。
攻坚“真问题”
为工业系统装上“眼睛”和“大脑”
杨敏工作照。
杨敏创立的奥流科技,直面工业4.0、5.0转型中的核心难题:如何超越“表面文章”,真正破解能耗、效率与安全等“真问题”。
他指出,传统工业控制系统如同“四肢发达”却缺乏感知的机器人,程序设定后便难以调整。而奥流科技的核心产品——“普罗米斯”数据治理与数字孪生平台,正是为工业系统装上“眼睛”和“大脑”。
“眼睛”通过数据清洗与增强技术感知复杂工况,“大脑”则融合AI与机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与优化决策,最终实现精准控制。普罗米斯平台已在多个污水处理厂、智能装备项目应用,实现曝气能耗降低约40%,综合成本节约20%。
针对工业高质量数据稀缺的瓶颈,公司还开发了“CFD”时空数据生成引擎,通过求解复杂的时空偏微分方程,低成本生成高精度三维数据,为AI模型提供“养分”,广泛应用于智慧水务、芯片散热乃至低空经济等领域。
公司获奖证书。
“一天注册一家公司”
深圳效率点燃创业火花
谈及与深圳的“初遇”,杨敏对这座城市的“效率”印象深刻。
“2021年,趁着回国的间隙专门飞了一趟深圳。从机场到产业园,一天之内就完成了一家公司的注册手续。”这与国外动辄数月的繁杂流程形成鲜明对比,浓厚的科创氛围和高效的政务服务,为杨敏日后扎根深圳埋下了种子。
“深圳对科创企业的扶持非常‘懂行’,无论是场地补贴、人才安居还是产业基金对接,都做到了‘既给实惠,又给机会’。”最终选择深圳,杨敏看中的是三个核心优势,完善的产业生态、精准务实的政策支持以及强大的人才聚集效应。
他认为,深圳南山一条街的产业生态可能胜过半个硅谷,从智能制造到硬件平台应有尽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核心技术‘封装’进这个生态里。”
布局未来
技术深化、场景拓展与生态共建
对于未来,杨敏规划清晰,公司布局将围绕“技术深化、场景拓展、生态共建”三点展开。一方面,将持续深耕AI与工业物联网的融合算法,提升模型预测控制的精度与实时性。另一方面,将成功经验从水务横向拓展至更多流程工业,并纵向探索专用传感器、行业芯片等领域。
而最重要的,依然是发挥“桥梁”作用,共建生态。“我们正在与哈工大深圳洽谈共建联合实验室,也积极与政府、产业链合作,希望将国外优秀的团队和技术‘打包’落地深圳。”杨敏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能助力深圳乃至中国成为全球数字化研发与应用的创新高地。
杨敏透露,奥流正在筹备首轮融资,资金用途排第一的是“降低落地成本”,排第二的是“把免费版本送到更多财政紧张的县镇”。同时,已启动“奥流蓝盒”公益计划:每年拿出5%算力、10%利润,为县域节能环保、教育、AI培训提供义务服务。
公司获奖证书。
“对于有志于投身硬科技创业的海内外人才来说,深圳拥有将技术理想转化为产业现实的完整土壤。”杨敏说,这片土壤由成熟的产业链、开放的人才环境共同构成,他期待能与更多同行者一起,在这里为中国的工业智慧化升级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