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深圳,体育激情与消费活力碰撞出耀眼火花。
今年2月,2025深港马拉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鸣枪开跑。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两项大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与比利·简·金杯网球赛于深圳激战正酣。走进场馆,座无虚席的观众席上,呐喊声此起彼伏,热烈氛围扑面而来。这场体育盛会不仅为体育爱好者带来了顶级竞技盛宴,更恰是深圳体育消费活力迸发、赛事营城实践成效的生动缩影——从赛事周边运动装备的销量暴涨,到场馆周边餐饮、酒店订单量的翻倍,再到“观赛+旅游”短途出行热潮的兴起,处处彰显着体育赛事对城市消费的强大拉动作用。而这背后,是深圳推动体育消费的多维度布局在发力。深圳,正全力构建极具活力的体育消费生态,让体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
今年3月,斯巴达勇士赛2025赛季揭幕战在笔架山公园举行。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赛事+文化”
推动文旅体融合消费热潮
重大赛事向来是激活体育消费的 “引擎”,在深圳,这一引擎还带动了文化、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消费热潮,正在进行的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与比利·简·金杯网球赛便是最好的证明。比赛刚过半,两场赛事的现场观赛人数众多,票务收入已十分可观。其中,外地观众占比达35%,而这些外地观众中,约80%会选择在深圳停留2至3天。
来自成都的羽毛球爱好者陈文周就是其中一员,他围绕一周观赛期规划了全家的“深圳一周游”行程。这几天观赛之余,他还带家人去了欢乐谷游玩,到万象天地购物,还品尝了潮汕牛肉火锅等特色美食。“既能看顶级比赛,又能让家人感受深圳的城市魅力,这趟行程完美。”陈文周的感受,正是许多外地观赛者的共同体验。
不止是这两场赛事,深圳近年来举办的国际赛事众多,仅今年就举行了乒乓球亚洲杯、女子冰球世锦赛、男女篮亚洲杯、U20男足亚洲杯等等,这些国际大赛持续推动着文旅体消费的协同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不只满足于赛事拉动消费,而是擅长将赛事与文化深度结合,打造“赛事+文化”的独特体验。
乒乓球亚洲杯举行期间,毗邻比赛场地的深圳大运天地中央广场“变身”成亚洲杯公园,这里设有官方特许商品区、非遗手作区、公园市集,球迷在这里还可以制作漆扇、凸版画拓印……据悉,活动开放期间单日人流量最高超过5万人次,直接带动大运中心周边全系商业消费提升。这种消费模式,不仅让赛事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更让深圳的城市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鲜活,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持久的消费动力。
200多个特色场馆引领体育消费“多元裂变”
如果说重大赛事是体育消费的“引爆点”,那么独具特色的体育场馆,就成为支撑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的“基石”。
过去,传统体育场馆多以“场地租赁”为核心,项目单一、玩法固化,很难满足市民多样化的运动需求。而如今,深圳有一大批“业态丰富、玩法新颖”的复合型体育空间正悄然改变这一现状,以多元体验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推动体育消费从“单一化”向“场景化”转变。
如位于南山区的“深圳湄南河体育小镇”,其前身是老旧厂房,改造升级后变成集“新潮运动+休闲社交+培训教育”于一体的体育消费目的地。与传统场馆不同,这里引入了包括卡丁车、潜水、马术、滑雪、壁球、高尔夫、棒球、极限单车、射击等20余项国际化、高端、新锐的运动项目。而这样的创新并非个例,深圳许多特色体育场馆都在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差异化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已建成各类特色体育场馆超200个,覆盖新潮运动项目50余种。这些特色场馆带动的体育消费每年递增,而且与传统场馆相比,特色场馆的消费客单价更高,约为传统场馆的2.5倍,消费链条也更长——从单次项目体验,延伸到装备购买、培训学习,甚至是朋友间的运动社交,真正实现了体育消费的“多元裂变”。
事实上,这些散布在城市里各个角落的体育设施,不但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消费体验,增加了市民的消费频次,而且也带动了市民体育消费链的延伸。从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体育用品的销售数据来看,球衣、球鞋、个人体育装备以及体育培训、体育营养等多个体育领域的消费均有增长。
智能体育设施激发“线上+线下”融合消费
如今走在深圳的街头巷尾、社区公园,就能看到一批“会说话、能互动”的智能体育设施。这些智能设备不仅打破了传统健身房的空间限制,更以“科学、趣味、便捷”的特点,悄悄改变着市民的健身方式和消费习惯,让体育消费从“场馆内”走向了更广阔的“户外场景”。据统计,目前深圳已建成室外智能健身房200余处,日均使用量约3万人次。智能体育设施的布局,不仅让健身变得更便捷,还间接带动了体育周边产品的消费。
与此同时,智能设施还推动了 “线上+线下” 体育消费的深度融合——市民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配套的健身APP,不仅能查看运动数据,还能直接购买健身课程、运动装备,甚至预约线下私教服务。
据相关数据显示,经常使用智能体育设施的市民中,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占比远高于不使用智能设施的市民;而且这些市民的体育消费支出也更高,主要用于运动装备、健身食品、线上课程等。可以说,智能体育设施不只是简单的“健身工具”,更是连接体育消费与健康生活的桥梁,为深圳体育消费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借十五运会“东风”
激活体育消费新机遇
眼下,随着十五运会筹备工作不断推进,深圳各级政府部门主动搭建政策与资源平台,以“赛事引流、全民参与”为核心方向,引导各大商圈深度绑定体育消费,探索“赛事联动+主题营销+场景营造”融合模式,形成“政府搭台、商圈唱戏”的良性互动格局——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协调为商圈赋能,商圈则依托平台创新消费场景,不仅显著提升客流量与销售额,更让体育消费成为商圈发展新增长点,为深圳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其中,深业上城商圈是个典型案例,它通过空中连廊与笔架山公园无缝衔接,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与“5分钟消费圈”的叠加。今年初,“斯巴达勇士赛”在此举行,商圈创下惊人数据:2天全场客流达27万人次(同比增长66%),其中港澳车牌进场同比增长超50%;零售与餐饮销售额分别增长36%和53%;超300组港澳家庭形成“上午参赛、下午消费”的跨境消费新模式,部分亲子品牌单日营业额创年度新高。
体育消费一般可分为实物型消费、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等。深圳体育消费正以“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态势,构建起极具竞争力的生态体系。据统计,2024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突破4000元。
今年初,深圳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30个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之一,每年举办近300项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彰显了深圳体育市场的无限活力与广阔前景。
未来,随着十五运会的临近以及更多创新体育场景的落地,深圳将继续以体育为纽带,连接消费与生活、经济与文化,让体育消费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脉”,为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