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14年的浴血岁月,中华大地处处镌刻着英雄的印记。在深圳这片热土上,也有无数抗日英烈挺身而出,用热血铸就不朽丰碑。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大营救”保住中华文脉
国务院曾于2014年、2015年、2020年、2025年分四批公布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便是其中一处。
白石龙村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被誉为“小延安”与“中国文化的再生之地”。纪念馆主体建筑是当年白石龙村天主教堂旧址——这里不仅是广东抗日游击总队的指挥部与办事处,更是著名“白石龙会议”的召开地。2021年,营救文化名人旧址(白石龙村天主堂)被正式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1年12月,日军铁蹄践踏香港,近千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陷入险境,成为日军搜捕的目标。危急时刻,必须搭建秘密护送交通网,将这批文化精英安全转移至大后方。
1942年1月,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文化大营救”拉开序幕。邹韬奋、茅盾夫妇、戈宝权、胡绳等第一批被营救人员,乔装成难民,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武工队的护送下,从香港九龙悄然撤离。彼时的天主教堂旧址,既是大营救的指挥核心,也是接待文化名人的“安全港湾”。
这场历时数月的大营救,最终成功转移800余名文化人士及家属,创造了“没有一人被捕,没有一人牺牲”的奇迹。茅盾曾由衷赞叹,这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红色热土写满英雄故事
在繁华热闹的东门老街,一处看似普通的三层建筑,藏着一段厚重的抗战记忆——这便是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其前身是1938年叶挺将军临危组建抗日指挥部的鸿安酒店。
当年11月,日寇大举进犯华南,战局危急之际,叶挺将军在此驻留,一边整合各路抗日武装力量,凝聚起反抗侵略的合力;一边前往香港动员华侨支援前线,为华南抗战筹措物资与人力。虽仅在此驻留一个月,但其奠定的抗战基础,却为深圳乃至华南地区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关键力量。如今,这座占地240平方米的建筑,已成为深圳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
不止于此。在深圳的土地上,东江纵队《前进报社》旧址见证着抗日舆论阵地的坚守;而侵华日军碉堡遗址则无声控诉着日军的侵略罪行。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深圳新发现了包括刘黑仔故居、沙鱼涌东江纵队北撤处、阳台山游击队员疗伤石洞等在内的15处抗战遗址。可以说,深圳的每一寸红色热土,都在无声讲述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这些英雄故事里,有一个名字格外响亮——刘黑仔,这次,刘黑仔故居被纳入四普新发现,更是让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刘黑仔原名刘锦进,是原广东省宝安县大鹏镇人,因身体结实、皮肤黝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刘黑仔”。他是战友眼中智勇双全的游击队长,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神枪手,更是名扬港九的抗日传奇——他曾乔装成小贩,在闹市中击毙日军特务;曾带领队员突袭敌军据点,夺取武器装备;曾护送盟军军官,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力量。他的故事,后来被无数次搬上银幕、写入书籍,成为深圳抗战史中最鲜活的符号之一。
记者手记
80年岁月流转,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红色记忆,始终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根脉。当我们触摸这些历史的痕迹,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从英雄故事中汲取力量——让抗战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深圳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这座城市的奋斗华章,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