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 | 增强发展“原动力” 深圳将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特区
读特记者 杨丽萍
2020-07-09 08:16

从一名中专学历的操作员,到最终获得技能大奖,成为“大国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深圳首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创彬说,自己是深圳人才政策和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的获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截至目前,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4万人,全职院士46人。

因人才而兴的深圳,始终把人才当做第一资源,其吸附人才的强劲“磁场”,在于40年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质量,营造优良人才发展环境,增强人才推动发展“原动力”。

随着深圳的人才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大批高新人才涌入深圳。图为在深圳开幕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现场。

政策“筑巢”吸引天下人才

深圳前海,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这里,澳大利亚籍华人张威成为广东省首位经积分评定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技术人才。张威说,这张“中国绿卡”让他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政策“筑巢”吸引天下人才。回望过去40年,深圳的人才政策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1988年,深圳率先颁布《深圳市鼓励出国留学生来深圳工作的暂行规定》,留学人员可享受再次出国来去自由、市内自由流动、评职称不限指标等10多项特别待遇。《规定》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一个月收到150人次来信来访。

一马当先改革了用工制度、干部调配聘用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开创了五湖四海引才制度和培育人才市场,随着公平、开放的人才竞争空间的打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不安分”的人才从内地涌入深圳打拼,被喻为“孔雀东南飞”,特区人才数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002年实施的《关于引进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若干规定》,标志深圳的引才重点转向了高层次人才。2008年,深圳在全国较早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给予创新人才资金资助、研究进修等扶持,提供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配套服务。2011年,制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计划。

2016年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新时代党管人才的实施意见、鹏城英才计划等相继出台,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四个层次的政策法规体系,构成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与此同时,制定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博士后科研资助、“人才安居”、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各类科技创新扶持、知识产权保护规定、技术转移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从人才政策到人才立法,一个开放、包容、合理的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不仅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之都”等城市重大战略定位紧密结合,更贯穿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覆盖科技产业、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等各领域。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石岗这样评价:深圳积极发挥人才立法的“定海神针”作用,将人才政策优势努力转化为人才立法优势,为广聚“天下英才”提供了法治保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轮轮的人才新政为深圳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注入新的“活水源头”。

市场“挑大梁” 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像经济,一放就活!放,就是为了让市场“说了算”。

打破权力“围城”。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大力推进放权松绑。在事业单位探索去编制化管理,支持设立特聘岗位,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与市场接轨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等灵活薪酬;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创业。

人才评价,用人主体“说了算”。在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自主评定高层次人才试点;支持行业组织“业内评价”,将78个评委会303个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全部下放给38家行业组织;引入市场标准进行“市场评价”,将人才薪酬待遇、获得的风险投资等作为人才评价重要依据;鼓励领军人才“举荐评价”,发挥其“伯乐相马”作用。

放权、“松绑”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

海外人才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体验VR设备。

在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深圳湾是一个重要落脚点,海边茂盛的红树林湿地,为飞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

人才引进同样需要适宜的环境,尤其是支持人才创业的环境。

6月18日,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正式迁入位于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的过渡场地,标志着该实验室入驻光明科学城踏出了实质性步伐,也意味着深圳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速。

瞄准高端布局“事业平台”。从特区建立之初的一张白纸起步,深圳想方设法兴办自己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增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经过40年的大力发展,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60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吸引和承接了一大批全球顶尖人才团队。仅2010年成立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就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人才300多人。

市场之手加速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与涌动,激发出来的是深圳强大的城市人才竞争活力。

“深圳让我想起了硅谷,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的许多年轻人和才华横溢的人,共同创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区。”在深建设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的图灵奖得主、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享誉世界的顶级科学家大卫·帕特森这样评价深圳。

服务显“温度”营造“爱才”环境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温情满满的口号,让深圳“爱才”“惜才”之情溢于言表。

朱英杰感受到了这种温情。作为国家级领军人才,他被引进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脑认知与脑疾病的研究。在深圳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朱英杰享受到了“一路绿灯”的保障服务,从子女入学到医疗保障,朱英杰没有操任何心。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40年来,深圳一直在努力。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深圳首创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参与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等社会机构参与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建立公正高效的审理机制,不断加大对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

构建全方位服务生态体系——

深圳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信息共享共通,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人才凭卡可直接办理多项便利服务。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初创期、种子期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构建“心有所归”的激励体系——

深圳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建成深圳人才史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才的奋斗史、发展史。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颁发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让人才“名利双收”。

深圳人才公园毗邻深圳湾,公园以人才为主题,彰显了深圳对人才引进的重视和决心。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越高端的人才对政策、文化、制度等软环境的重视程度越高,城市要想吸引高端人才,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资源投放到软环境的建设上去。

正是这种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的构建,使得深圳对人才的磁场效应始终不减:深圳已连续九年上榜“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城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给在深创新创业的人才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个个奇迹、一个个梦想正在深圳变为现实。

来深创业5年多的高层次人才、 深圳市绚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晖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实现了研发、中试、建厂全链条孵化,“材料是工业生命,可以预见的是我们从事的新材料领域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将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非常有信心能够成为新材料细分领域的 ‘小巨人’。”

这是一个人才的目标与希望,也是一座城市的期许与追求。


十八大以来的深圳新作为

在全国首创建立人才研修院

2016年10月,深圳市人才研修院在风景优美的麒麟山疗养院正式挂牌成立。专门为人才设立研修院,在全国尚属首创。

院士讲座、高层次人才研修班、高层次人才服务站……3年多来,人才研修院着力打造的一个个服务人才的项目已在深圳的高层次人才中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共举办人才研修活动363场,高层次人才约10606人次参加,为深圳营造尊才爱才的“软环境”注入了新的元素。

研修院还开设“智汇大湾区”项目路演活动,突出创业辅导和推动资智企智对接。3年多来,共组织各类项目路演、创业培训沙龙13场,引入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等投资机构,推动全球优秀项目落地深圳和人才成果转化。已有21家公司通过参加相关活动完成融资或达成投融资意向,融资金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

谈及人才研修院设立的初衷,市人才研修院有关负责人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最能吸引人才集聚的要素,就是良好的人才环境,人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也可以称之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竞争。“人才研修院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通过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为人才提供研修、培训、交流等服务,营造一个更加尊才爱才重才的人才环境”。

给人才优先发展以法治保障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下简称《条例》)于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特区的人才优先发展有了法治保障。

在《条例》出台之前,深圳关于人才的立法只有《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市场条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的人才工作制度主要是各项人才政策,比较零散,效力层级不高,缺乏一个较为全面、效力层级较高的关于人才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作为统领。

《条例》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人才政策、创新做法予以确定,推进人才工作依法管理,提升人才工作法治化水平。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每年的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

《条例》共分为七章,在篇章结构上,除了总则和附则,按照人才工作的主要环节按顺序进行排列,依次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和人才服务与保障。在每一章的具体内容上,《条例》主要就两个方面进行规定:一是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相关规定进行突破或者创新的规定;二是将目前人才工作中成熟的、需要长期适用的政策、做法通过立法予以固化的规定,为今后的人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落成

深圳湾畔,夏日的阳光灿烂明亮,与它毗邻的人才公园已经坐落在此两年有余。不远处的高新区聚集着深圳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与高端金融人才,与人才语录石上所刻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几个大字遥相呼应。

2017年11月1日,在深圳首个法定人才日,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正式开园迎客。公园通过激励板块、交流板块、活动板块和宣传板块4大板块突出20组人才元素,尽显人才主题。

作为展示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人才的永久性阵地,人才公园里,人才功勋墙、人才星光桥集中展现和纪念伴随深圳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深圳人才群体的发展史、辉煌史,激发人才荣誉感和自豪感;求贤阁、群英荟和人才驿站,不仅为人才交流探讨提供场所,也是服务人才的“贴心站”“加油站”;人才广场占地面积13347平方米,潮汐广场占地面积9690平方米,是人才和市民进行健身休闲活动的好去处;汉字部首长廊、最美公式长廊等诸多景点,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科学、追逐真理的兴趣。

回望40年大事看跨越

1984年,成立深圳市引进国外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隶属市人事局。

198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出国留学生来深圳工作的暂行规定》。

1992年,市政府首次组团赴美国开展海外人才招聘工作,此后共8次以深圳市委市政府名义组团赴海外招聘。

1996年,实施高级人才培养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培养高素质的4000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处级以上干部、3000名企业管理人员和500名优秀年轻科技人才。

1999年,设立“深圳市科技贡献奖(市长奖)”,对在我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活动中有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

2004年,成立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

2006年,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奖励我市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2007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举办,并长期落户深圳。

2008年,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六个配套文件(“1+6”文件),构建我市第一个综合配套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

2010年,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着力解决人才安居问题,营造有利于集聚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2011年,出台相关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1+5”文件),形成了个人与团队并重、国内与国际并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新格局。

2016年,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人才81条”),创新提出20个方面共81条人才优先发展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同年,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正式挂牌成立,为人才提供研修、培训、交流等服务,营造一个更加尊才爱才重才的人才环境。

2017年,正式颁布《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人才政策、创新做法予以确定,提升人才工作法治化水平,为广聚天下英才提供法制保障,并确定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同年,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全力推动深圳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发展;位于南山区后海片区的人才公园开园,成为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发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作用,并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

2018年,按照位阶高低有序、效力统一协调的要求,对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优化,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四个层次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系统创新、滚动发展的弹性机制,保持政策法规体系的生机活力。制定印发了“党管人才意见”和侧重人才培养、开发、服务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鹏城英才计划”。同年11月,我市迎来第二个人才日,人才研修院智汇中心正式启用,为人才提供国情研修、资智企智对接、创新成果路演、人才研修、创新成果展示、学术交流、政策宣传等服务。

2019年8月,《深圳市杰出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印发,根据国家战略和深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遴选具有成长潜力的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