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深情纪录渔村文化样本,周炜《与海共生》系列影视作品研讨会在深圳大鹏举行
晶报记者 陈碧霞
2021-04-10 17:40

深圳摄影师周炜以大鹏半岛南澳南渔村为观察对象,历时十余年,对渔村文化、疍民、舞草龙等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拍摄记录,在大鹏所城推出了“与海共生”海民影像展,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与会嘉宾参观大鹏所城侯王庙的《与海共生》海民影像展。

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如何做好深圳海洋文化的历史叙事?4月9日,深圳摄影师周炜《与海共生》系列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大鹏新区举行,来自北京、广州及深圳影视界的20多名专家、学者,就《与海共生》的创作意义与价值、选题特色、叙事视角,及如何通过影视创作挖掘、推广大鹏海洋文化的资源及影响力等层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呼吁更多影视人参与到大鹏海洋文化、深圳海洋文化的记录和创作中来,以更多元的角度纪录和思考,共同培育深圳海洋文化的自信。

该活动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由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和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全欣,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晋文等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大鹏所城侯王庙《与海共生》主题展,呈现大鹏海洋民俗文化

作为滨海城市的深圳,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赋予建设具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

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的大鹏新区是深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这里生态禀赋优越、山海风光旖旎,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涌现了赖恩爵、刘起龙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大鹏所城被誉为“鹏城之根”,是深圳简称“鹏城”的由来。也是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海防卫所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圳十大文化名片”。

▲世外桃园坝光 周炜 摄

20多年来,摄影师周炜坚持行摄在大鹏半岛的海岸线上,为这片美丽的海洋做了三件事情:他的摄影集《海语深圳》系列作品助力大鹏半岛荣登中国“最美八大海岸线”榜单;他持续用影像作品为保护坝光及古银叶树林奔走,联合社会力量,最终使得坝光海湾两次免遭填海厄运,并参与发起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深圳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他历时十余年,对大鹏的渔村、疍民、舞草龙等海洋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影视记录,收集整理并系统完成“疍民过年习俗(舞草龙)”、“南澳渔民娶亲礼俗”两项非遗文字、图片、形象壁画、纪录片影像系列。

▲与会嘉宾参观大鹏所城侯王庙的《与海共生》海民影像展时合影。

2020年11月在大鹏所城侯王庙公众影像艺术馆展览的系列作品《与海共生》,正是周炜多年来发现、挖掘、记录、留存海洋文化的成果展示。当天上午,与会领导嘉宾走进大鹏所城,观摩了侯王庙《与海共生》主题展览。

▲疍民的“信仰与善良的崇拜”

该展共分为“信仰与善良的崇拜”“30间房子与渔民的歌”“口述历史渔村纪事”“文化遗产”“明天——渔村照相馆”5个部分。展览中呈现了渔民的信仰和崇拜:在南渔村天后宫里发现的民间工匠创作的中国版的男性海神雕像,持三股托天叉和一串海鱼,气质煌煌,难得一见。而照片中的三十间房子做为渔民上岸的重要坐标,是他们结束旧历史开始新生活翻身做主人的见证。在老渔民的口述史里,有着海陆矛盾和渔村文化冲突;而作为流传至今的非遗项目“舞草龙”和渔民娶亲礼俗,这些蕴含着疍民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习俗,正在新的城市生活中正悄然发生变化……在未来摄影室粉红色的背景下,渔村最新一代纯真的笑颜,再无海洋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向蔚蓝的大海做告别……

▲ 30间房子是疍民上岸的标志。 周炜 摄

▲渔歌

■建言献策 探讨深圳海洋文化发展新路

在下午的主题交流会上,与会领导、嘉宾就《与海共生》的创作意义与价值、选题特色、叙事视角,及大鹏海洋文化影视创作等层面展开探讨。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与海共生》纪录了大鹏新区沿海居民由来已久的生活方式、娱乐习惯和原始信仰崇拜等,凸显创作者对海洋型民俗文化的独特认知,艺术地反映了这一特殊形态文化的海陆交融性、历史传承性、休闲娱乐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正是大鹏本土劳动人民创造、传承、发展海洋型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特殊文化形态。周炜在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深入调研、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用深情记录了大鹏的渔村文化、疍民、舞草龙、迎亲舞、渔歌、咸水歌等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展现了海洋地域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历史价值,凸显深圳海洋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冒险性、开拓性等特点,反映出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多元和丰厚,对深圳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堪称填空白之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影像艺术意义。

▲研讨会现场

单万里从纪录片的国际视野切入,认为《与海共生》采用了人类学、蹲点拍摄的研究的方式,这是在给大鹏留下宝贵的历史底片,建议可尝试做成影像方志。

池建新表示,纪录片对疍家人上岸之后命运的关注,选题特别有意思,60分钟看得还不过瘾,十几年拍下来的素材肯定足够支撑更多层面去展示,比如在走向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这些人物群像有哪些变化和故事,还可以深挖。“这个展览要长期做下去,最好做成一个活态存在的博物馆。”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全欣认为该纪录片以真实性、人文性,展示渔村幸福美好的一面,他建议积累的素材还可以拍成院线电影,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与海共生的渔民们,在海与岸这间经历过的沧桑和冲突……

“纪录片发现和记录了大鹏,南渔村纪事就了美丽中国的样本!”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周文萍认为,要让纪录片中最精彩的片断,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形式推广出去,传播大鹏,吸引大家关注这个山海间的宝藏。“我们讲海洋文化不能只有海,还有生活在这片海上的人及其民俗和文化,这才是海洋文化。”她特别建议:如何保护和发展大鹏?我们不仅保留好影像,疍民上岸最早建的30间房也要保留和活化。”

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认为大鹏的海洋文化不只有天、地、人,除了海洋信仰和渔村生活,还可以更加立体式去展示,比如海底下生物,可以通过直播式方式呈现一个真正的海洋。

“我们渔民能上岸过上新生活,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南渔村“舞草龙”的两位传承人何连胜和郭赞明老先生也受邀来到研讨会现场,“感谢周炜老师这么多年帮我们将渔村生活和疍民文化保留下来,并对外宣传,我们都很高兴。但我们也希望渔村自己的文化馆,可以让影像回到渔村,和我们的非遗文化一样代代相传下去。”

■如何继续讲好深圳海洋故事

“深圳在称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前,海民研究,不可绕过。”策展人沈晓鸣表示,深圳最后一个海洋人类学样本,是南澳的南渔村。周炜的记录研究,是深圳海民研究的一个起点。

▲摄影师周炜

周炜表示:“这是一次阶段性的成果总结,接下来关于渔村文化的纪录,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继续做,将收集更多的渔歌和历史变迁的镜头,因为渔村将迎来巨变,我们也将跟时代脉博一起走,给渔村、大鹏和深圳,留下历史的记忆和乡愁。”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我们有责任讲好海洋故事,积极拓展新的创作方向,去挖掘、记录、宣传推广海洋文化,以更多更优的海洋主题文艺作品吸引更多人将视线投向海洋,投身海洋文化事业。”张晋文在致辞时表示。

“如何做好文化?首先是真实的,才是珍贵的,我们要考虑文化要如何‘端’给人家看?”国家一级作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许石林则从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展开阐述,并就如何在渔村和疍民文化的研究和利用上提出了建议。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李亚威表示,我们不只局限于对《与海共生》纪录片的研讨,而追寻下它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并在这基础之上,未来将推出系列关于海洋文化保护和海洋文化的纪录片,在青年影像节专门设立“与海共生”的单元进行征集。“这是一次摇旗纳喊,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大鹏海洋推出去,将深圳推出去,在更高一个平台上让更多人关注海洋环保和文化。”

(原标题《十余年深情纪录渔村文化样本,周炜《与海共生》系列影视作品研讨会在深圳大鹏举行》) 

编辑 叶长文 许舜钿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作者:晶报记者 陈碧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