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观察 | 坪山“农文旅+”解锁新“丰”景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肖雄鹏 刘育銮
11-24 19:09
摘要

11月21日至23日,坪山首届“玉米新农荟”与广东种业博览会深圳分会场举行,依托千亩农田探索都市农业新模式,通过种业创新、产学研融合及农文旅结合,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实践范例。

金秋坪山,“丰”景正好!一片位于坪山区的千亩农田,正悄然成为探索农业未来与城市共生的试验场。11月21日至23日,坪山首届“玉米新农荟”与第二十四届广东种业博览会(深圳分会场)举行。活动依托智慧农田、产学研共建、种业扶农、农文旅融合等多元视角,不仅展开了对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全景式探索与前瞻性谋划,更折射出城市发展逻辑的一次深刻重构。

活动紧密契合“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展现了坪山区在促进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上的创新实践。在“十五五”坪山“百千万工程”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畅想会上,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标志着坪山的探索已从单纯的产业融合,升华为对城乡关系的系统性思考和谋划。

深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首席研究员马海峰指出:“都市农业的未来在于创新融合,不仅要保障农产品供给,更要创造生态、文化、科技等多元价值。‘新农荟’连续举办九年并持续升级,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都市农业焕发新的生命力。”他认为,坪山拥有深圳最大连片基本农田,这既是稀缺资源,更是探索都市农业新模式的绝佳试验场。

从全球都市农业发展历程来看,这种将稀缺性转化为战略优势的思路,正是高度城市化地区农业实现价值跃升的关键。长期以来,不少城市的农业项目仅聚焦“农产品供给”或“休闲观光”单一功能。而坪山的实践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以种业创新为核心,让农田成为“育种基地”,破解了都市农业“重终端、轻源头”的短板;其二,以产学研融合为支撑,让农业从“经验驱动”转向“科技驱动”,为产业可持续提供了人才与技术保障;其三,以农文旅融合为纽带,让农业从“生产端”走向“消费端”,激活了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除了理念探讨,实践层面的合作也在同步推进。活动期间,深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与深圳技术大学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揭牌“岭南特色药用植物园”并设立“学生实践基地”,这是“课堂”与“田间”无缝对接的生动体现。同时,坪山区工信局与深圳市果菜贸易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基本农田的产业化开发,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百千万工程”倡导的产业协同理念,更构建了一种“知识-技术-产业”的闭环生态,为都市农业注入了持续创新的内核。

公众开放日期间,“坪遇丰收 山水种梦”的主题得到了生动展现。从150个玉米品种的集中品鉴,到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展销;从孩子们用玉米材料进行DIY创作的农耕体验,到VR模拟玉米遗传转化实验的科技展示,活动巧妙地将农田转化为都市人群亲近自然、感知科技的综合空间……这种创新模式的意义在于,其让农业从城市“后院”走向市民“生活圈”,在“情感链接+价值认同”的重塑中,打通了从“田间”到“舌尖”、从“农产品”到“农商品”的产业链条,为传统农耕注入了可持续的城市生命力。

基于龙田街道2700多亩连片永久基本农田这一稀缺资源,坪山区正持续深化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由此,一个“可感”的田园都市、一个“可期” 的产业未来、一个“可复制”的坪山范式,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为“百千万工程”贡献着生动的实践注脚。

值得关注的是,坪山范式的“可复制性”并非依赖“大面积农田”这一稀缺条件,而是提供了一套“资源融合+产业协同+全民参与”的方法论:哪怕是小面积农田,只要找准科技赋能的切入点、产业融合的结合点、市民参与的兴趣点,就能实现从“单一生产”到“多元价值”的跨越,这对其他超大城市探索城乡融合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未来,这里将打造常态化的特色农事活动与文旅IP,推动都市农业向品牌化、体验化、价值化升级。在这片玉米田里孕育的,不仅是甜美的果实,更是一个关于城乡融合、产业兴旺的美好梦想。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肖雄鹏 刘育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