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八天乐精心推出72项精彩活动,打造一站式文旅消费新体验;“8+4”条特色旅游线路刷新“假日快乐菜单”,多元场景联动展现城区新魅力;“票根通兑”新玩法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福利,让游客畅享超值礼遇、乐游全程无忧……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坪山以情怀与人文交织的活力图景,持续书写着“文旅如何照亮城市”的生动实践。
更引人瞩目的是,在这幅蓬勃的图景背后,一条以人文价值为内核、以创新模式为引擎的城区文旅“破圈”新路径,正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10月1日,中国广播艺术团坪山艺术创作中心(以下简称“创作中心”)正式揭牌,这一由“国家队”和坪山携手打造的全新平台,既是文旅供给的“创新引擎”,也是文旅融合的“价值锚点”。从假日消费到文旅深耕,坪山正逐步构建从“引入资源”到“培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坪山有戏”的城区形象愈发深入人心,这不仅将重塑城区品格和居民生活体验,更将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新动能。
破题求索:以“融合”“引进”激活文旅生态
在创新发展与青山绿水之间,坪山亦曾面临许多城区共同的考题:生态与文化,文旅和消费,如何真正相融共生、彼此赋能,让城区不仅宜居宜业,更可读可忆、可感可共鸣?
层峦叠翠的马峦山、历久弥新的东纵文化、艺文交融的坪山文化聚落……这些坪山最宝贵的资源,正是破解这道考题的关键密钥。握紧这把钥匙,坪山以“融合”为发展观,以“改革”为方法论,不满足于让文化静置于展厅、生态隔离于景区,而是主动引入顶尖文化力量和优质运营资源,推动坪山向“文旅打卡地”“文旅生活圈”转变,为城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坪山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文化名家+在地资源”的创新路径——邀请周国平担任区图书馆馆长,“书话坪山”等品牌活动将哲思与阅读融入城市公共生活;著名建筑师刘晓都出任坪山美术馆馆长,“艺术巴士漫游”等活动串联起城区景点与艺术空间;携手龙马社打造长守戏剧谷,让戏剧艺术成为文旅消费的新亮点。
这一文化版图,随着创作中心的落地揭牌,再次迎来了关键性升级,也标志着坪山文旅战略进入升维的新阶段。随着这一国家级艺术力量的深度融入,坪山迎来的不仅是一座创作中心的落地,更是一个贯通创作孵化、人才培育、惠民演出、文旅融合的全链条平台。
未来,创作中心将通过“高品质演出+本土化创作”的创新模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孵化具有坪山基因的原创剧目,构建起“创演育旅”一体化的文化价值链,打造一批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新IP,真正实现“艺术的发生”与“城市的生长”同频共振。
纵观这一系列探索,其核心价值在于,坪山的模式既注重高端资源的引领性,又强调文化服务的普惠性;既追求文旅消费的经济价值,又看重人文精神对城市品格的塑造力。这或许正是坪山探索带来的更深远思考:这里不仅在打造一座文旅新城,更在勾勒兼具人文厚度与生活温度的城市新模样。
阶进融合:探索文化赋能创新范式
中国广播艺术团这个曾孕育了侯宝林、马季、姜昆、冯巩等艺术大师的国家级艺术殿堂,为何将其北京以外首个创作中心落户坪山?这场跨越南北的“文化联姻”,能否实现高端文化资源与区域创新生态的深度融合,为全国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坪山有一股向前冲的活力和创造力,恰恰能激发创作者的灵感。”龙马社艺术总监张国立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的这番话,正映照出坪山日益凸显的文化吸引力。近年来,随着龙马社等头部文化资源及周国平等文化名家陆续汇聚深耕,戏剧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坪山文旅生态也在悄然间完成了焕变与跃升。中国广播艺术团选择坪山,正是看中这里蕴藏的创新活力与发展热忱。
创作中心的设立,远非普通分支机构的延伸,而是一场突破单向输出的深度文化实践,其致力于打造国家级艺术团的南方创排基地,构建融合与创新的文化新标杆。为此,双方共同规划了脉络清晰的“三步走”战略:首阶段将依托坪山大剧院、文化馆新馆等现代化场馆,开展创排采风和高水平赛事,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艺术盛宴;中期推动运营实体化,建立常态化团队,逐步形成集策划、创作、推广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远期则引入文化艺术大师长期驻守,潜心创排重磅剧目,打造国家级文艺精品,并举办民乐、新说唱等全国性赛事,使坪山崛起成为全国曲艺交流与竞技的重要舞台。
更令人期待的是,创作中心还将成为中国广播艺术团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承接国家级的重大改革课题,探索线上线下融合、依托抖音等平台发展的新文艺发展,在新媒体、新业态、新形势中创作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优质文艺作品。
可以预见,一幅文艺繁荣的图景正在坪山徐徐展开——客家老围屋里,龙马社的戏剧让传统与现代交织共鸣;创作中心内,民乐与相声碰撞出时代新声;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芬奇文化等渠道持续引入国际演艺资源。这一切,将共同构筑“文化赋能城市,城市滋养艺术”的良性循环,书写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坪山答卷。
产旅共振:构建双向赋能新格局
在坪山的实践中,文旅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城市推介功能,正深度融合文化资源与区域创新生态,成为推动产城人文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创作中心的落地,更让这一融合有了新支点,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透过云巴的车窗,我不仅看到了比亚迪等企业的现代化厂房,更感受到这座城区制造业跳动的脉搏。”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感慨道。如今,搭乘云巴看产业,已成为体验坪山产城融合特色的独特方式。
这种融合正与坪山坚实的产业根基同频共振。如今,坪山已形成“车、药、芯、智”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以比亚迪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规模突破4000亿元,产品走向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汇聚超千家企业、产值超百亿,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企业首选地之一;“芯”产业加速布局,正加快建设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主阵地;“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已挖掘百余个AI应用场景,推动智造迈向“智创”。
这种融合正与坪山的产业脉动深度交织。在2025街超开幕式上,无人机群如灵动的飞鸟掠过天空,机器人“小帅”以其流畅的奔跑姿态和精准的送球动作引发全场惊叹。这些科技元素的融入,不仅将坪山在人工智能、无人机研发领域的优势,转化为赛事独特的吸引力与消费新场景,更以沉浸式体验激发大众参与热情,有效带动文体消费。
文旅串联起的不仅是风景与体验,更成为展示产业实力、吸引高端人才资源的动态窗口。通过工业游、科技艺术节等创新形式,坪山正在将产业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城市叙事,这种"文旅+产业"的双向赋能,不仅塑造着坪山独特的城市品格,更持续为城区发展注入新动能,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