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位是深圳新闻英才!快来认识他们

读特记者 韩文嘉/文  吴铠峰/图
2017-12-14 21:25
摘要

晶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景在现场分享了“曝歼骚扰诈骗电话”联盟、“回故乡”等新闻策划,以及她就任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后开拓融合媒体新路的故事。

14日下午,以”使命的荣光”为主题的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广电集团800平米演播厅举行。10位获得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李伟文、钱飞鸣、童俏、冯景、余治国、陈洁、潘想力、蓝岸、雷伟、张天宇的先进事迹,感染了出席颁奖典礼的近300名观众,整个现场掌声迭起,反响热烈。

深圳新闻英才奖由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牵头,由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深圳市新闻学会、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共同主办,是深圳市表彰奖励在职优秀新闻人才的最高奖项。此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深圳市优秀新闻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播音员、媒体管理者、经营者、新媒体人员,为我市优秀新闻人才的选拔、培养、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

从今年开始,深圳新闻英才奖每年评选一届,每届设立10个获奖名额。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评选活动,邀请了国内新闻战线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管理者,组成了专家评审委员会和终审定评委员会,对全市12家新闻单位报送的53名参选者进行了严格的评审。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评委会成员反复比较讨论、数轮投票,最终选出了10名获奖者。这些获奖人员业绩突出,作风优良,堪称深圳新闻界的榜样和标杆。

颁奖典礼以“使命的荣光”为主题,分为“见证”、“ 使命”、“ 荣光”三个篇章。典礼现场,评委会给每位获奖者制作的视频短片和颁奖词,用感人的画面、真挚的话语和现场互动等方式,生动地再现了10位获奖者的先进事迹。这些获奖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四向四做”,认真履行职责使命,自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为树立深圳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颁奖典礼上,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杨媚,深圳市“好记者讲好故事”获奖者、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的记者赵坤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林扬,首届深圳新闻奖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胡国华,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专职副主席李保恒,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石磊,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张合运,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深圳广电集团总编辑苏会军,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理事长王田良,深圳报业集团总经理王跃军,深圳广电集团总经理刘璋飚,深圳特区报总编辑胡恒芳等出席颁奖典礼。

 坚守与跨越  使命的荣光

——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颁奖典礼侧记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记者是社会共识的凝聚者;在泥沙俱下的网络空间,记者是公共舆论的‘整流器’;在偏激狭隘的极端心态中,记者是正能量的‘麦克风’。即便键盘取代了纸笔、胶片退出了市场,只要怀揣公义之心,记者就永远大有可为。”

14日,在深圳广电集团800平米演播厅,“使命的荣光”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这也是深圳首次隆重表彰和奖励特区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现场,观众们通过一段段视频了解了首届十名获奖人,而平时总是将笔和镜头对准他人的这些新闻工作者,也一一走上舞台的聚光灯下,与主持人互动讲述自己的新闻故事。在他们的故事中,有不忘初心的坚守,有勇逐梦想的跨越,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特区新闻人的追求与担当。

新闻人追求真相、记录历史的使命不会变

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冰灾、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粤东水灾……大屏幕播放着一幕幕突发事件和灾害灾情报道的新闻图片,而这些深入灾区采集到的画面,都是来自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李伟文之手。

“汶川地震的第二天,他打来了个电话,然后就去灾区了。”李伟文的太太在接受采访时说。灾区通讯不畅,太太只能通过每天读《深圳特区报》,了解他在灾区遇到了什么。在灾区,李伟文的采访足迹遍及10个县市,发表了80多篇新闻摄影作品,写下了约5万字的消息、通讯、侧记、日记、回忆录等。虽然遭遇了余震、塌方、滑坡等各种危险,但李伟文说,作为记者,当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有责任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李伟文还带来了自己刚刚学摄影时用来冲洗照片的显影器。虽然在数码相机时代,这个显影器早就用不着了,但他还一直保存着。在他看来,不管设备怎么升级、时代怎么变,新闻人追求真相、记录历史的使命不会变,理想也不会变。

同样强调“坚守”的还有深圳商报评论部主任钱飞鸣。他在现场展示了收集多年来自己作品的剪报本,其中不仅有令人引以为豪的多篇重磅报道,也有他初出茅庐时大意犯下的错误。他说,要以此不断提醒自己,专注事业,心存敬畏。“作为新闻人,应当专注求真,坚守专业精神。”

“你懂新闻吗?”深圳广电集团“民生桥”节目主持人陈洁回忆,这句前辈的诘问,是对她新闻生涯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她一直将“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她表示:“坚守并非易事,但时间会证明,我们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面对时代变迁,媒体人的创新与跨越

从跑过十多条线的资深记者,到建立报社的品牌部,再到成为新媒体人,深圳新闻网总编辑蓝岸的媒体从业之路一直在“变”。他在现场讲述了作为媒体人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转型的感受。“当经历过 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企业的兴衰,我们会明白,现在传统媒体遇到的冲击并不新鲜。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体人更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做出改变。”他也在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关键词:“学无止境”。

“信念的力量让我们无惧变革。”深圳晚报副总编辑童俏活跃在深圳的媒体圈和公益圈,她分享了自己抗击“非典”的精彩新闻经历,也讲述了深圳晚报“燃料行动”公益项目的开展情况。这场已经举办了十四年的爱心活动,为地贫患儿们筹集了“助燃生命”的“燃料”,童俏说,当年帮助的孩子们有些已经上大学了,有些已经恢复了健康,这让她十分欣慰和满足。

晶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景在现场分享了“曝歼骚扰诈骗电话”联盟、“回故乡”等新闻策划,以及她就任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后开拓融合媒体新路的故事。在她看来,讲好深圳故事,传播深圳观念,不仅需要时刻保持人民情怀,还需要一次次出发的激情和使命感。

链接——

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奖者工作业绩及颁奖词

1、 李伟文

深圳特区报摄影部副主任

 

工作业绩

李伟文从1994年进入报社开始,23年来一直奋战在深圳新闻摄影第一线。他长期负责突发事件和灾害灾情报道,台风、水灾、地震、滑坡等等新闻事件现场,都会看到他的身影。2008年冰灾,他行程3000多公里来往于粤北和湖南灾区,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被评为省抗冰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第二天他就到达灾区,采访足迹遍及灾区10个县市,发表了80多篇新闻摄影作品,写下了约5万字的消息、通讯、侧记、日记、回忆录等。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李伟文当天就奔赴玉树灾区,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分别拍摄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灾区的感人图片,拍摄到扎西宾馆大营救的精彩瞬间。期间发表的图片《总理来到灾区》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深圳新闻奖一等奖。

在多年的灾害事故采访中,他多次面临生命危险。2008年汶川地震后,道路发生塌方,他乘坐的车仅差几秒钟就可能葬身悬崖。2010年玉树地震,他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工作,高原缺氧加上极度劳累,使他患上了高原病。

颁奖词

他的图片之所以拍得好,是因为离现场最近。他的镜头一次又一次把读者带到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现场,把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变成凝固历史的画面,用勇气和信念,诠释了一个摄影记者“在现场”的使命与职责。

2、 钱飞鸣

深圳商报评论部主任

工作业绩

钱飞鸣从业23年来,共获得省、市新闻奖30多项,是深圳商报的获奖大户。他获奖的种类涉及到采、写、编、评等多种新闻业务领域,属于“全能型选手”。其中,编辑类奖项涉及稿件整合、版面编排;作者类奖项既有评论,也有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他30岁获得副高职称,此后长期担任深圳新闻专业人才高级职称评委。

钱飞鸣是深圳商报业务骨干,被同事称为“报社一支笔”。他身为评论部主任,长期承担社论及编辑部文章的写作,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评论作品,他任评论部主任以来,深圳商报每年的“新春评论”、“特区生日献辞”都由他主笔,并屡屡获得省市宣传部门及相关领导肯定与表扬。

他长期担纲负责重大战役性报道。近十年来,他每年都赴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组织采写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力的稿件,他主导采写的“两会商报眼”栏目,多次得到广东省委宣传部点名表扬。

颁奖词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使命万千。他重大深刻的观点促成了“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诞生,在采、写、编、评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中,立足一线,坚守新闻理想,练就“全能型选手”,笔下的新闻因他的坚持,更具时代的温度和品质。

3、 童俏

深圳晚报副总编辑

工作业绩

20多年来,童俏始终奋战在深圳新闻采编第一线,采写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主导或参与深圳晚报大部分重大宣传报道的策划和采访,策划出“百万市民看深圳、绿色行动日、燃料行动”等一系列公益、环保、爱心活动。

童俏在抗“非典”报道中,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非典病人的病房,采写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现场报道。当时深圳市民出现恐慌性抢购风,童俏第一时间赶到抢购现场,采访商场和有关部门,当天刊发稿件《深圳会缺盐缺米,笑话!》,这篇报道如同一颗“定心丸”,有效地阻止了市民的抢购行为。

童俏是个充满爱心的记者。她先后策划组织了“燃料行动、爱心小书桌、爱心与共幸福促进行动”等系列慈善活动,帮助贫困市民和孩子摆脱困境,甚至挽回生命,成为弱势群体的“守望天使”

颁奖词

她用动人的故事激发深圳人的良善之心,用激扬的文字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更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她不仅让百万市民记住了深圳的碧海蓝天,还让关爱和城市一起成长,展示了当代深圳新闻工作者的爱心、力量和担当。

4、 冯景

晶报常务副总编辑

工作业绩

冯景从业27年。她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非常有影响力的《曝歼骚扰诈骗电话》系列报道,她发动并成立了中国有影响力的70多家媒体组成的“曝歼骚扰诈骗电话”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声势浩大地展开了专项打击诈骗电话的行动,并大力推动立法事宜。

冯景擅长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创新。她策划并执行了获得广东省走转改一等奖的 “行进中国——大型跨年度报道《回故乡》”等系列报道和活动,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冯景始终在新闻一线做“最好看的新闻”。2011年第26届大运会在深圳举办时,冯景被指定为大运会官方报纸《大运行》的执行总编,她圆满地完成了大运会繁重的宣传任务,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2015年10月,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冯景兼任总经理。在报纸转型和媒体融合方面,她勤于学习,大胆创新,组建了“中国最大的融媒体政务代运营机构”,传媒公司取得了不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颁奖词

热爱新闻,是她与生俱来的气质;主办阳光媒体,她一马当先、快速奔跑。她组织实施围歼骚扰诈骗电话,为人民发声;她组织一场场活动,不断传播正能量;她策划一个个报道,激浊扬清,激荡人心。秉承使命、履行职责,她是深圳新闻界一道优美的风景。

5、 余治国

深圳广电集团新闻中心首席评论员

工作业绩

余治国从业17年来,长期在新闻一线从事采编工作。他创办并负责撰写的《余治国观察》电视评论栏目,首开国内副省级卫视媒体电视时政评论的先河。该栏目以个性化语言、常态化地点评阐释国家、广东特别是深圳的重大决策和施政理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该栏目开办四年来,已推出电视评论400多期,多次获得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点赞与表扬。余治国多次受邀走进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学府与海内外师生座谈交流。该栏目还成为国内外大学研究中

国舆论话语方式变迁的案例之一。

余治国对采访重大题材报道经验丰富。在SARS疫情、汶川大地震、云南边境武装冲突、巴拿马籍油轮起火等灾难性或危险性报道任务中,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新中国60周年大庆、中国嫦娥系列卫星发射、青藏铁路线开通、中国海军多国阅兵仪式、香港回归十年庆典等重大事件和历史节点的报道中,他都冲在第一线,做出许许多多让人印象深刻、有广泛影响的新闻报道。

颁奖词

他是电视新闻的“点睛者”,电视媒体时政评论的“领头羊”。他以个性化语言、常态化点评,阐释社会政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和施政理念,让故事有了时代的主旨,让主旋律的声音更加雄伟宏亮。

6、 陈洁

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首席主持人

工作业绩

陈洁所主持的《民心桥》节目,从2004年8月31日开播起,至今(截至2017年8月15日)已连续播出了13年,总计播出638期。她先后邀请了16位市领导和500多位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社会服务行业的相关负责人参与直播,与听众互动,做到听众反映的问题100%有回复,90%以上得到解决和处理,得到了广大群众对节目的支持、信赖和喜爱。

陈洁主持的《民心桥》节目建立的“空中议事厅”、“空中发布会”等系列品牌,紧跟深圳这个城市的发展脉搏,及时反映市民的诉求和政府办理结果,在政府和市民中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节目组建立的三级工作网络、三级监督机制,创立的“九步工作法”等工作经验,被作为全国行风评议节目先进典型加以推广。

颁奖词

传递民心民意,解读政策方针,促成双向沟通,她是坚强的“守桥人”;直面社会矛盾,督促问题解决,提出意见建议,她是理性的捍卫者。她是一个品牌、一面旗帜,是舆论监督的代名词,是和谐社会的守护者。

7、 潘想力

深圳广电集团交通频率总监

工作业绩

潘想力的播音名“潘迪”,这个名字已经伴随深圳这座城市24年。他业务能力突出,是广播的“多面手”。从2003年起,他调入交通频率工作,开始担任黄金时段栏目《伴你同行》的主持人,他创造性地推出了《拇指联盟》、《妙语接龙》等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栏目。

他与时俱进,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勇于创新。2009年,潘想力带领团队开发出手机应用《车主宝典》软件,2010年推出微博宣传战略等创新举措,领先广播同行。2010年交通频率“深圳汽车风云榜”首次在深圳广电集团财经频道以及中国时刻网播出,实现了地面广播频率和电视、互联网优势资源的跨平台整合。

他积极策划公益活动,交通频率2011年就推出“绿色出行”、“快乐接力——春运路况报道”、“粤B闪光辉”、“关爱病残交警”、“高考爱心车队免费送考”等一系列服务市民、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公益行动,为整个深圳的交通行业带来了一股文明公益的新风。

颁奖词

他的声音温暖而有磁性,像动人的乐章陪伴深圳广播24年。他是深圳广电行业的多面手,是文明交通的助推手。如果说城市的汽车是流动的繁华,他就是繁华中涵养城市文明、培养大众礼仪的高手。

8、 蓝岸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工作业绩

蓝岸1996年进入深圳特区报经济部担任记者,从事深圳IT和信息产业报道13年,被誉为“国内最资深IT记者之一”。

2011年,蓝岸担任深圳特区报品牌部主任,策划并实施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报社的品牌效应。先后策划组织了国际棋联一级赛事“雪花杯国际棋联女子大奖赛”及“首届深圳公益金百万行”活动。

2013年起,蓝岸担任深圳特区报新媒体部主任,他带领团队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将深圳特区报微博粉丝人数从33万提升到500万,微信粉丝数从8000人提升到15万。2015年他又参与推出深圳特区报新客户端“读特”,推动深圳特区报新媒体部实现了报网融合生产流程再造改革。

从2016年1月起,蓝岸担任深圳新闻网总编辑,他攻坚克难,带领深圳新闻网扎实推进移动战略的转型工作,实现了移动化和平台化的战略布局。

颁奖词

他曾是传统媒体中的“跑线记者”,也是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开路先锋”。他用15年的勤奋为自己植入新媒体的“基因”,终于在厚积薄发中实现了从传统向新媒体的华丽转身。凤凰涅磐有浴火重生的无畏勇气,他有挑战自我笑傲江湖的人生追求。

9、 雷伟

蛇口电视台新闻专题部主任

工作业绩

雷伟从业29年来,始终坚持在基层新闻一线工作。她作为第一作者采写的新闻报道、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曾48次获得深圳新闻奖,其中17次获得深圳新闻奖一等奖。这些数字的背后,彰显出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可贵的敬业精神。

雷伟负责蛇口电视台新闻专题部的工作,她身处“小”台,却有着“大”格局。她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亮点、挖掘深度。她采访制作的电视片《夕照渔歌》、《深圳3500年——屋背岭作证》、《新的家园——深圳拥抱农民工》、《城里养老不是梦》、《他,就是袁庚》等重头报道,都获得了“广东省新闻奖”,为宣传深圳、弘扬主旋律留下了精彩的成绩单。

颁奖词

身处“小”舞台,却胸有“大”格局。从民生百态的小事小情,到特区生活的大脉动,她呈现给读者的是有品质、有温度的大新闻。20年记者生涯,17次获得深圳新闻一等奖,更彰显出她对这份职业深沉的爱。

10、 张天宇

深圳广电集团《第一现场》主持人

工作业绩

张天宇从事新闻工作12年来,一直担任《第一现场》栏目主持人。2007年至2008年,在主持《第一现场》之余,兼任都市频道周播专题节目《非常当事人》出镜记者,累计做出3000余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遇到的突发情况逾千次,每次都做到从容应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她连续13天每天直播超过8小时;2011年深圳大运会她作了26小时直播。

张天宇曾多次出色完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参观解说员的工作。张天宇积极参与各类社

会和公益活动。她与深圳市气象局合作拍摄气象宣传片;与深圳市城管局合作拍摄垃圾分类宣传片;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参与栏目进社区活动;与宝安义工联合作爱心花市活动;参与深圳市义工组织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参与栏目与西丽果场合作植树节市民爱心植树活动等。

颁奖词

当电视直播成为新闻业的“标配”,主持人就注定要成为“天使”。她有敏锐的新闻观点,面对镜头从容淡定,她把众多特长集于一身并综合运用,用累计3000多个小时现场直播的纪录,成为深圳这座城市最美丽动人的“新闻天使”。

编辑 王润天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文  吴铠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