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国音乐剧专业制作人,“制作人专业委员会”落户上海

澎湃新闻
2020-11-03 00:29
摘要

“音乐剧制作人是船长,你的船(作品)能不能安全回来,带着什么收获回来,全凭制作人的直觉。”曾打造《白蛇传》《蝶》《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作品的李盾先生这样阐述他心目中的“音乐剧制作人”。

“音乐剧制作人是船长,你的船(作品)能不能安全回来,带着什么收获回来,全凭制作人的直觉。”曾打造《白蛇传》《蝶》《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作品的李盾先生这样阐述他心目中的“音乐剧制作人”。在他看来,音乐剧制作人们承担更多的是一种使命,就像“船长”一样把控着整部作品的方向。

10月30日,中国音乐剧协会制作人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的音乐剧制作人、艺术家、行业专家及学者等近1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来自美国、英国、韩国的知名音乐剧制作人也通过视频连线,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成立仪式上,知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被聘为制作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并从中国音乐剧协会名誉会长顾夏阳的手中接过了聘书。二人也共同为“制作人专业委员会”揭牌。

发布会现场

培养中国自己的音乐剧制作人

制作人对于音乐剧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中国系统性地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剧制作人,是制作人委员会成立的初衷。中国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音乐剧专业创始人之一、制作人专业委员会顾问吕艺生教授概括了制作人之于音乐会的特殊地位:“音乐剧史也是一部制作人史,如果说音乐剧是智慧的结晶,制作人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在欧美国家,每一位顶级制作人背后有大量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些作品和制作人,构成了音乐剧发展的历史。”

吕艺生发言

制作人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盾也表示,在音乐剧中,制作人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百老汇,制作人发掘和创作各种各样的音乐剧作品,从而引领和带动百老汇发展。国内也一样,有了作品,还要形成‘音乐剧产业’,才能拥有可持续的音乐剧创作动力。”

基于此,李盾提出了制作人委员会成立的目标——借平台培养出更多专业的制作人,互相交流,相互支撑,抱团取暖,打破以往“各扫门前雪”的局面,共同用音乐剧讲好中国故事。

李盾发言

院校共建,重视青年力量

据组织者介绍,制作人专业委员会落户上海后,将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紧密结合,深度参与和引领中国音乐剧行业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作品孵化、舞台设计制作、艺术管理、制作管理机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周斌说:“一部戏的成功,适合的表演剧院、共鸣的剧目表演和高级的舞美空间缺一不可。青年学生的创意创作在当下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追求市场共鸣,而青年人往往是市场的主要受众。”在他看来,专业制作委员会进校园,在整合更多资源的同时,给原创力量发挥才华和活力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能够提供这些支撑。

此外,委员会将在徐汇西岸设立国际交流中心,在5G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以“演艺+互联网+科技”为核心探索方向,组织并发起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活动、音乐剧创投会、国际性论坛和展演等活动,探索沉浸式舞台艺术更多元的市场未来。

编辑 董雯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