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网联合民政职业大学发布《现代青年婚恋困境的多维透视与破局路径研究》白皮书

08-29 11: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聚焦青年真实处境,推动构建健康成熟的婚恋观。

近年来,单身青年规模不断扩大,“脱单难”成为社会焦点。社交圈狭窄、情绪价值缺失、择偶标准分歧等问题,折射出青年在情感中的困境与思考。为此,珍爱网联合民政职业大学权威发布《现代青年婚恋困境的多维透视与破局路径研究》白皮书——《现代青年婚恋观与婚恋困境调查报告》,聚焦青年真实处境,推动构建健康成熟的婚恋观。

一、婚恋现状与压力

1、78.76%的受访者通过线上社交平台认识婚恋对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年婚恋观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交友渠道的调查中,78.76%的受访者表示主要通过线上社交平台认识婚恋对象,35.68%通过朋友或同学介绍,29.8%则依靠亲友牵线。

2、“高学历女性择偶难”为城市婚恋市场中的普遍现象;彼此缺乏了解是“返乡青年”面临的主要婚恋困境

当前的婚恋市场中,城市高学历女性面临择偶难题,农村地区高彩礼现象普遍,以及城乡通婚所遭遇的诸多阻力已成为被广泛讨论的三大典型问题。此外,生育与职业发展冲突、社交圈断层等现象,也反映出青年群体在现实婚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而在被问及“返乡青年”面临哪些婚恋困境时,“彼此缺乏了解,交流和认同感较弱”“缺乏合适的社交场景和婚恋平台、难以认识新对象”及“城乡观念差异大、与异性沟通和匹配有障碍”位列前三。同时,“返乡”被家人或亲友认为是“退步”、城市生活经历导致择偶标准与农村现实脱节等因素,也加剧了青年在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婚恋适配难题。

3、仅三成受访者从未经历过催婚,28-35岁成为被催婚最频繁的年龄段

“你什么时候结婚?”“再不结婚就晚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长辈的催婚已成为日常相处中的“固定台词”。调查结果显示,仅三成(36.9%)受访者从未经历过催婚,32.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偶尔被催婚,另有30.59%的人频繁面临催婚困扰。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受访者中有近半数表示未被催婚,男性被催婚的比例高于女性;从年龄差异看,28至35岁人群是被催婚高发区,承压最重。

而在感受到催婚压力的群体中,超半数人(56.07%)表示压力主要源自父母;18.74%的人表示压力来自亲戚,8.23%的人则认为邻里或同村人的议论也是一种隐性催婚。一受访者告诉记者:“有时候父母不直接说,但会用各种方式暗示,比如帮我安排相亲、转发结婚喜帖,甚至在家庭聚会上‘无声点名’。”

4、超八成人曾因婚恋问题感到焦虑,其中经济压力对婚恋影响较大

当被问及是否会因婚恋问题产生焦虑或压力时,19.23%的受访者坦言会“经常焦虑”,45.1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焦虑”,仅有15.3%的人称从未有过相关焦虑。深入分析发现,在“经常焦虑”人群中,28岁以上受访者占比高达75.43%,适婚年龄压力尤为明显。

爱情是浪漫的,但现实是残酷的。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压力、社交圈狭窄或固化、对婚姻的恐惧或不信任位居加大婚恋困境的前三因素。从性别视角看,男性普遍认为经济负担是首要障碍;而女性则更关注社交环境受限,这也折射出两性在婚恋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心理落差。

5、35.74%的受访者认为结婚时的彩礼/嫁妆会产生一定压力但可以接受;34%的男性受访者则认为应彻底取消彩礼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彩礼与嫁妆一直被视为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结果显示,35.74%的受访者认为虽有一定经济压力但尚可接受,25.74%认为这是应当保留的传统习俗,22.99%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应彻底取消这一惯例;另有15.53%的受访者直言彩礼或嫁妆已成为沉重负担,难以承受。

同时,男性和女性也呈现出明显的认知分歧。数据显示,约34%的男性受访者认为应彻底取消彩礼或嫁妆,约45%的女性则表示应尊重并保留这一传统。

二、婚恋观与择偶标准

1、性格脾气相吸引是青年在择偶时最看重的因素,女性更重视经济能力

当代青年择偶时更看重精神契合还是物质条件?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在择偶时最在意的是脾气性格是否合得来,68.19%的人关注双方价值观的契合程度。而在物质层面,有超过半数受访者将经济能力视为关键考量。深入分析发现,男性受访者更倾向于将性格契合放在首位,而女性则更注重现实保障。

与此同时,超七成(70.76%)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在爱情中具有一定重要性,其中44.3%的人表示“比较重要”,26.46%的人认为非常重要。

2、85.73%的青年对婚姻仍憧憬,近四成人认为25-30岁为理想结婚年龄

有人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结婚;也有人认为,没有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数据显示,37.96%的人认为婚姻是人生必经阶段,47.77%的人可接受不结婚,仅有14.27%的人倾向于不婚。由此可见,尽管观点多元,但青年依然普遍对婚姻怀有期待与憧憬。同时,35.65%的受访者希望在25至30岁之间步入婚姻,28.28%的人选择在31岁-35岁结婚。

3、当代青年更倾向于传统婚姻形式,提倡双方在婚姻中共担经济和家务

针对“对婚恋形式的期待”问题中,66.44%的受访者首选传统婚姻(结婚生子),52.4%的受访者接受同居不婚,部分人选择开放式关系、不婚主义或丁克家庭,体现出当代青年在婚恋形式上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在对婚姻内部性别角色分工方面,41.23%的受访者认可共同承担经济与家务的平等分工模式,34.13%的受访者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从性别差异看,女性更倾向于平等分工,而男性则更倾向于灵活调整。

此外,近年来,关于“夫妻双方是否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的话题备受大众关注。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63.79%)的受访者能够接受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仅有7.96%的人明确表示无法接受。

三、外界影响

1、36.08%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完全尊重其婚恋选择,但在对婚姻功能的认知上存在代际差异

不同的社会土壤,造就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对爱、责任和婚育的不同认知。当被问及父母对婚恋问题的态度时,36.08%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完全尊重自己选择,24.48%的受访者称父母会适度建议但不会强行干预,23.62%的人则表示父母有明确的催婚意愿。此外,还有近两成受访者提到,父母虽口头上表示尊重,却频频施压,甚至对另一半的户籍、职业等提出具体要求。

那么,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结果显示,婚姻功能认知、择偶标准及结婚年龄要求为三大主要差异点。而这些代际分歧,也在无形中加剧了不少青年的婚恋压力与沟通焦虑。此外,在城乡婚恋观念差异方面,41.3%的受访者认为城乡婚恋观念正日渐趋同,38.78%的受访者则表示差异仍然明显,如农村更注重“媒人介绍”,城市更倡导自由恋爱;19.92%的人认为无明显差异。

四、政策与社会支持

1、超半数人不了解当地政府推出的婚育支持政策,71.85%的受访者认为提供保障性住房或购房补贴更能有效缓解婚恋压力

近年来,随着适婚人群观念转变及经济压力增加,我国结婚率、生育率持续下降。对此,多地政府相继推出多项婚育支持政策,力求以更务实的方式回应年轻人婚育难题。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政策在公众层面的认知度仍有限——超半数人并不了解政策内容,有32.04%的人表示部分了解,而真正“非常了解”的人仅占13.95%。

在应对婚恋压力的措施中,受访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提供保障性住房或购房补贴、举办政府公益相亲活动及完善托育服务及职场生育保障。

2、超三成人参加过由政府/社区组织的婚恋活动,仅有25.11%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此类活动

随着婚恋服务逐步向公益化、多元化发展,政府和社区组织的相亲联谊活动正逐渐走进公众视野。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三成(31.12%)受访者曾参加过政府或社区组织的婚恋活动,其中6.51%的人表示“经常参加”,24.61%的人表示“偶尔参加”。此外,43.77%的受访者虽然听说过此类活动,但并未参与。

作为深耕行业二十年的老牌互联网婚恋服务企业,本次珍爱网与民政职业大学联合发布的《现代青年婚恋困境的多维透视与破局路径研究》白皮书——《现代青年婚恋观与婚恋困境调查报告》通过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呈现了青年在婚恋观念、择偶标准及面临困境方面的真实状况,为社会和相关机构提供了决策参考。未来,珍爱网将继续秉承“成为贡献最多幸福家庭的婚恋情感平台”的愿景,推动婚恋服务向更加健康、科学、个性化方向发展,助力青年早日实现幸福生活。

(本文由珍爱网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