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活力十足的夏末秋初,深圳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残特奥会为契机,掀起一场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热潮。
深圳赛区拿下了全省首个竞赛场馆无障碍设施“一次性全部达标”的好成绩,给十五运会场馆建设增添了光彩。作为深圳赛区的重要部分,南山区粤海街道的后海商圈以城市温度测量文明刻度,正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精心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无障碍消费环境,让城市文明在细节处可见可感。
人文关怀 以十五运会为契机 让无障碍理念落到实处
从十五运会筹备工作能看出深圳的效率和高标准。今年3月底,广东省执委会宣布深圳赛区是全省首个竞赛场馆无障碍设施一次性全部达标的赛区,其中残特奥场馆的无障碍设施高标准通过,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走进深圳市体育中心,扶手上的盲文指引、无障碍卫生间门上的盲文布局图……这些用心的细节,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平等参与”的理解和承诺。
“无障碍”早就不只是指物理设施了,它成了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内在温度的重要标尺。十五运会带来的无障碍理念,像一股暖风,吹到了后海商圈。作为深圳规划的五个“世界级地标商圈”里唯一一个以“智慧+生态+人文”为特色的重点建设区域,后海商圈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大湾区核心枢纽的现代形象,也是深圳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践。
一线直击 “无障碍体验官”亲测 为用户体验“发声”
怎么让无障碍设施从设计图纸上的“符合规范”,真正让使用者觉得“方便好用”?粤海街道想出了个巧妙的办法——组建一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无障碍体验官”队伍。
今年4月,一场特别的培训在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序幕。健全人、肢体障碍者、视障者、听障者、心智障碍者坐在一起,主持人打着手势指挥,志愿者在视障伙伴旁边轻声解说,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发出的“声音”,在默契配合中汇成欢快的乐章,传递着理解和尊重。深圳大学残障与公益研究院的老师黄裔说:“无障碍,涉及物理环境、社会服务和理念认同,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推动。”信息无障碍专家郑锐现场演示,让参与者实实在在了解到视障人士操作电子设备的日常。
在当天的实战评测环节,20多位“无障碍体验官”分成四组,带着坡度测量仪和详细的测评表,去后海商圈的各大商场里仔细查看。从不同角度认真检查无障碍出入口、卫生间、电梯、停车位、母婴室……学员们表现出的耐心和协作精神让人感动:视力障碍的伙伴靠着敏锐的触觉和同伴的详细描述,评估盲道是不是连续;轮椅使用者精准测量通道坡度和门宽;听障学员通过手语交流,确认紧急呼叫装置在哪里。
“商场出入口的石墩有时候就像‘拦路虎’,把它们挪走,再铺好连续能用的盲道,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一位学员在总结时直接点出了关键问题。关于无障碍卫生间,学员A建议:“除了高处的紧急按钮,应该在矮一点的地方再装一个,照顾到不同身高和使用习惯的人。”学员B则关注标识清不清楚:“卫生间标识太小,视障者看不清楚,应该像高铁站那样用大一点、清楚一点的标识系统。”这些来自真实生活体验的“金点子”,汇成了一份详细的测评报告,成了指导商圈优化无障碍设施宝贵的“用户体验心声”。
治理密码 政企社校协同 构建无障碍建设长效优化机制
评测本身不是结束,后海商圈的无障碍建设正靠着“政府引导、公益搭台、企业协同、公众监督”的创新机制,努力建立一个能持续优化的长效循环。
海岸城、深圳湾万象城作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带动后海汇、保利文化广场、天利名城、天利中央广场、南山茂业百货、南山书城等商业主体打造无障碍生态环境。积极推动优化母婴室设施、拓宽通道、升级标识系统,目标是“真正好用”,而不只是“符合标准”。这份详细的报告既显示了标杆商场的先行担当,也给商圈里其他商家指明了改进方向——哪些设施急着要升级、哪些服务有断点、哪些设计没考虑到用户,在数据和具体案例里都清晰可见。
粤海街道把评测结果变成了《后海商圈无障碍消费出行指南》实用攻略,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等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敢来、方便逛、愿意留。无障碍环境的持续优化,吸引了更多不同类型的顾客,顾客多了又带动消费体验升级,一个“环境包容—顾客变多—消费兴旺”的商圈良性循环正在加快形成。
在推进无障碍商圈建设的时候,粤海街道还注重和社区居民互动。通过开社区座谈会,街道收集到很多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建议。有居民反映,部分商场外的人行道无障碍坡道设计得不太合理,轮椅推上去容易颠簸,街道马上把这个问题反馈给相关商场,督促它们整改。
同时,街道和辖区里的学校合作,开展“无障碍理念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无障碍设施、和残障人士交流,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无障碍”的观念,培养孩子们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意识。这些学生还成了小小“无障碍宣传员”,向家人和朋友普及无障碍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无障碍理念。
在政府和企业合作方面,除部分大型商场外,一些中小型商户也积极响应。一家连锁餐饮企业主动改造门店,加了无障碍卫生间和呼叫铃,方便有需要的顾客使用。有商户负责人坦言:“改造虽然有投入,但看到顾客满意的笑容,就觉得很值。”
粤海街道还建立了无障碍设施定期巡查制度。由街道工作人员和“无障碍体验官”组成巡查小组,每个月对商圈里的无障碍设施做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施坏了,就督促相关单位尽快修;不符合标准的,就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整改。通过这样的制度,保证无障碍设施能正常使用、不断优化。
如今,穿行于后海商圈,从精心设置的盲文标识到流畅贯通的轮椅通道,每一个细节的完善都在无声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评测报告中的每一条数据、每一项建议,都在为“湾区客厅”增添更浓郁的人情味。海岸城等商场的先行实践,为整个后海商圈乃至更广范围的无障碍建设提供了参照。
借助十五运会举办的重要契机,粤海街道以城市温度测量文明刻度:真正的文明,不光体现在地标上,更体现在对每个群体的细心关怀上。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