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圳市教育局指导,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主办的“学生营养科普讲座暨2020-2021年度儿童营养教育项目启动会”通过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壹深圳”直播平台成功举办,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防控科主任、校园营养健康管理专家组组长熊静帆主持会议。记者从启动会上获悉,根据调查,得益于深圳儿童营养教育项目长期以来的努力,深圳学生对零食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会选择健康的零食,也懂得看标签。据悉,深圳儿童营养教育项目已经让累计超过16万学生家庭受益,2020-2021年度项目启动后,将让155所学校的50000名学生受益。
儿童营养教育项目是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深圳市教育局指导,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执行,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及其家长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民生项目。
深圳学生会“挑零食”
在启动会上,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防控科副主任医师李艳艳博士介绍,他们随机抽取项目试点学校学生及其家长,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项目评估,经过1学年的努力,学生的饮食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首先,选择健康零食的孩子变多了。在学生选择经常吃的零食中,水果类排名第一,占70.41%;糖果巧克力类、饼干薯片类、果冻类、油炸烧烤类在干预后明显下降。经常喝的果汁类、可乐雪碧、爽歪歪等乳饮料等,项目结束后明显下降,白开水、纯牛奶酸奶的比例明显上升。
不过,果脯话梅蜜饯类、面包蛋糕类反而升高,说明孩子对于零食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孩子们怎么样科学饮水、怎样选择奶制品、饮料的教育仍需加强。
深圳学生买零食更注意看食物标签了。据调查,购买零食时每次都会看生产日期和营养标签的比例上升。然而,购买零食时的考虑因素仍不乐观,考虑有营养、卫生等因素的比例虽然增加,但处于较低水平,仍低于“好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读懂营养标签,正确的购买零食也是项目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生和家长对零食营养知识的正确知晓率上升了。学生对吃零食次数、各种零食所属种类、不吃早餐影响大脑功能等各方面零食知识的正确知晓率均上升。学生零食及营养相关知识知晓也大幅度提升,由基线的20.87%升高到60.80%。家长零食及营养相关知识知晓也有明显提高。
儿童营养教育项目受益学生增至50000人
深圳学生在对零食的认知上越来越清晰,这得益于深圳长期推行的儿童营养教育项目。李艳艳介绍,2019-2020年度儿童营养教育项目在全市十个区共覆盖132个试点学校,约40000二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受益,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和各区慢性病防治机构通过培训校医、健康家委、校园健康教育讲师和班主任,发放《健康饮食、健康成长》儿童读本和教师家长读本,组织开展营养健康知识巡展、营养知识讲座、主题班会、家庭厨艺大赛、营养知识竞赛和手抄报比赛,举办学生营养健康科普堂、家庭健康技能竞赛和健康同伴志愿服务领袖训练营等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并将学生营养教育工作与家长、老师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素养。
而这个让学生和家庭获益良多的项目至今已有5年历史了。自2015年启动以来,深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从最初11所学校3000名学生快速推广至今年155所学校50000名学生,已经累计超过16万学生家庭受益,按照每个家庭至少三名家庭成员估算,大约已经覆盖近50万市民。
深圳将建中小学生配餐管理平台
在启动会上,启动新一轮的儿童营养教育项目,项目组特别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胡小琪老师做专题科普讲座,并通过网络直播帮助到更多的学生和家长。
胡小琪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讲解了从小培养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悉,2020-2021年度儿童营养教育项目启动后,试点学校增至155所。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精心设计制作了全新的学生、家长读本及平衡膳食餐垫,策划拍摄生动有趣的营养科普视频,在全市范围内播放,同时今年将把儿童营养教育项目与“家庭-学校-卫生部门”工作模式相结合,在全部试点学校推广,各学校建立健康家委,把更多的家长纳入到宣教的队伍中,更激发家长参与工作的主动性,从而弥补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将建设集监管、营养配餐、膳食评价与指导为一体的深圳市中小学生配餐管理平台;对深圳市儿童食物环境、膳食指数进行评价;开展“家庭-学校-卫生部门-社会组织”联动的学生营养不良与肥胖综合干预,逐步建立起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体系。
熊静帆表示,儿童营养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健康环境,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学校、卫生部门、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希望各学校校医,班主任和健康家委积极协助慢病防治机构,依托家校卫联动学生健康教育模式,按照项目工作计划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晶报供稿)
编辑 贺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