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杜甘以处女作《军官病房》闻名,之后以一部部杰作奠定了他在法国当代文坛的地位。光是在我国,他就有四部作品翻译出版,其中《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还被选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2年,法国文学组)。近年来,他聚焦大数据、信息化、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出版了《赤裸裸的人》等书,对个人信息被滥用表示了忧虑。这本《无尽透明》讲的也是信息问题,但换了一个角度。小说揭示的是信息的巨大商品价值和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作用。主人公是谷歌公司的前雇员,一个程序开发的天才,他看到了信息产业的光明前景:将来,许多行业都会式微甚至消失,唯有网络巨头将独领风骚,主导科技,左右世界。它甚至能通过信息革命,增强人类的体能和智能,修复缺陷,更新细胞,使其延年益寿。遗憾的是,它无法改造人的情感和灵魂,它能治好病人,却不能把坏人变成好人。而且,人的寿命延长了,消耗地球资源的时间和数量也增加了,最后必然死于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
《无尽透明》(法)马尔克·杜甘 著 邓颖平 译 海天出版社 2020年4月
于是,主人公从“谷歌”跳槽,自己开办了公司。这家叫做“无尽”的公司,依然以信息为依托,以数据为基础,直奔永生目标而去。它的“透明”项目不是改造人体,而是移植人的思想、感情、知识和品格;它将用新型材料复制一个原本的“你”:“每一个配得上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都能够转移到不改变他们外表、智慧和灵魂的永恒材料里面……我们为每一个人搜集了数十亿条数据……进而通过算法将他们重组,不改变他们的自由思想。这一代人不会死,但也不会出现新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繁殖。”这个新人不再吃东西、喝东西,不再产生排泄物,也不再需要睡觉,当然也就不会污染环境。这个可以随时修复、更换零件的躯体一旦与你的思想与感情结合,便可让你达到真正的永恒。
不过,“无尽”公司设置了一个门槛,申请进入这个项目的人首先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信息要完全“透明”,信息提供得越完整,越真实,造出来的躯体就越逼真,越像原来的你。拒绝提供信息或信息不完整、不真实者,其数据无法通过演算重组还原。公司还设立一个规则:不与财富挂钩,不屈服权威,“个人的功绩和道德品质才是最重要标准”,它不接受生活中有污点的人的申请。这样一来,就把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挡在了外面,同时也起到了惩教作用:人不敢再作恶,否则劣迹一“透明”,他就进不了项目,就只能老死病死。这就避免谷歌的弊端,在谷歌的世界里,权力和金钱才是主要的,因为只有权贵才有实力和可能享受谷歌公司提供的昂贵服务。
杜甘的这部小说无疑具有乌托邦思想,也可以说是许多欧洲“公知”的理想。他们追求物质文明,乐于享有科技成果,包括信息革命和大数据带来的巨大福利,却又不愿意放弃人文主义精神的底线。他们鄙视美国的政治甚至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欧洲贵族的优越感,所以我们在书中会读到,美国总统也携带第一夫人来“无尽”公司“碰瓷”,希望能被“透明”项目选中。
跟不少法国当代小说一样,《无尽透明》也是思想多于故事,理念大于情节,但杜甘把这部小说置于一个谋杀案的框架内,这就使作品的血肉一下子丰满起来。
(晶报供稿)
编辑 余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