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为长寿付出什么代价?
2020-10-22 19:56

如果活得足够长,每个人都会有成为老人的一天。21世纪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我们也随之步入老龄化社会,那么变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为长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资深《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利兰刚刚结束婚姻,父亲早已去世,现在他要独自照顾年迈的母亲。他逐渐发现一些独属于老人以及与老人相处的问题,于是他带着一系列疑问追踪并贴身采访六位高龄纽约老人,时间持续整整一年。

在采访的那一年,他57岁,而他的受访者都超过85岁,这也是美国增长最迅速的年龄层。所有老人都失去了点什么:行动能力、视力、听力、配偶、子女、同伴、记忆。从起床的那一刻直到就寝,他们是怎样度过一天的,他们对明天有什么期望?他们怎样应对服药问题、子女和不断变化的身体状态?他们丧失能力的速度像昔日获得能力一样快。有没有这样一道门槛,跨过去之后,人生的价值就逐一丢失?

约翰选取了大多数人不愿意谈论和面对的主题——老人是如何慢慢衰老并走向死亡的。即使国家的养老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依然有很多老人无法“善终”。这六位老人都不能再说“明天会更好”。明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思维和身体进一步衰退,对生活的掌控更弱,朋友和爱人更少。无论他们有什么健康问题——糖尿病、关节炎、健忘、心脏病、老眼昏花或者听力不佳,都只会不断恶化。

在书中,约翰以记者的生动笔触,如实记录了老人的生存现状,关注议题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后的艰难,老年人的孤独感,独居的困境,养老的保障,养老院的体系设置,医疗的局限,生前遗嘱的意义,与配偶子女的情感与矛盾,以及如何过上自主、快乐、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长寿的代价》(美)约翰·利兰 著  葛雪蕾 译  中信出版社  2020年8月

书摘:科技可以使更多人活到高龄

关于老年人的讨论往往专注于老龄那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身体机能和思维能力的退化,或者用于生命终期医疗的巨额费用。他们会格外关注一位了不起的老太太:她似乎完全拒绝变老,90多岁了还在喝马提尼、跑马拉松。这种愿景对婴儿潮一代格外具有吸引力,它告诉你你也能掌握 ”成功变老” 的秘诀。你要做的基本上就是参加俱乐部、做志愿者、锻炼身体、坠入爱河、学意大利语、不要生病。我提到不要生病了吗? 祝你好运, 但愿能如你所愿。

如同绝大多数老人一样,和我相处的老人都不符合上述任何情况。他们的生活中有损失和缺陷,但他们没有被这些定义自己的生活,每天早上醒来时,他们所拥有的愿望和需求,并没有因为膝关节疼痛或没法像过去那样玩填字游戏而打折扣。年老不是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候骤然降临的,它也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与其他任何阶段没有两样,在此期间,他们仍然在决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仍在学着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直到不久前,经历这个阶段的人还相对较少,以健康状态进入这个阶段的人就更少。不过,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活到85岁以上的人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在美国有将近600万85岁以上的人,与1960年的不到100万人相比大幅增了),而且达到这个年龄之后,他们也会活得更久。也就是说,你的子女以为自己是先锋,但其实你的父母才是先锋。2018年活到85岁的美国人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不到60岁。这样就出现了很长的计划外时间,以及很多知道长寿是什么感觉的老人。

我们会对此感到担心,并不觉得活得久值得庆幸。我们是那么孤单、那么与世隔绝,拥有那么多皱纹。在电影里,美人永远都是年轻的,示爱的老人都是老色鬼。我们喜欢看到影视剧里的人物在完成任务时开车消失在夕阳里。如果塞尔玛和露易丝没有开车冲下悬庄,而是变老,在丹佛的闹市区开设辅导课程,有时找个男伴,跟家庭看护大吵大闹,那会更刺激吧? 但是,老人们不会开口讲这种故事。梅萨藤在61岁时发表了小说《眼前的我们》。正如她在书中写的那样:“烦恼在于,不身临其境,便不会知道其实老龄是乏味的。那是个陌生国度,有着年轻人乃至中年人并不通晓的语言。” 此言出自一位61岁的人之口,算是相当有见地了。

想想我们是如何称呼老人的:宝贝,亲爱的,好姑娘,年轻人。听着挺讨人喜欢的吧?约翰逊夫人,你今天怎么样啊?92岁的年轻人?你太贴心了。聪明的老人能像青少年一样使用Instagram(照片墙)。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都会向最年长的成员寻求智慧,孩子会看着祖父母在家里变老或去世,但是,科学技术可以使更多的人活到高龄,同时也会让他们有关世界的知识变得过时。现在,老人经常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探望他们并不令人愉快。在一项研究中,60岁以上的人表示,在与他们讨论 ”重要事项” 的人当中,36岁以下的人不到四分之一;如果排除亲戚,这个数字就会减少到6%。康奈尔大学老年学专家卡尔皮莱默的分析发现,美国人更有可能与另一个种族的人而非比自己年长10岁以上的人交朋友。

但皮莱默说,当他不再把老人视作麻烦,而是开始把他们视作财富、智慧和经验的宝库时,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即便当我们的各种能力衰退时,我们仍然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施加巨大的影响力。正如黄萍所说的那样:“当你老了,就得让自己快乐。不然你会更老。”这六位老人都从他们的固有潜质而非外在环境,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快乐。没有人想失去自己相伴60年的伴侣,也没人想因为疼痛而放弃散步,但在如何对待损失和余生的问题上,我们依然拥有一定的选择权。我们可以专注于我们失去的一切,也可以专注于我们当下拥有的生命。尽管健康状况可能一塌糊涂,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所以或许还有选择。吞下蓝色药片,你会哀叹自己的人生已经丧失了敏锐的记忆力和曾经使你出类拔萃的工作;吃个红色药片,你会感激自己的人生还有你爱的人相伴。你可以去参观博物馆,然后想,我只能坐着轮椅与一群半聋的老人为伍;或者你也可以想,这可是马蒂斯的作品啊!

我和老人们相处的时间越长,就越是经常思考怎样才能现在就达到这种状态怎样在所有选项当中选择快乐。我开始意识到,答案与我的所有预期相反。如果你想快乐,就要学着像老人那样思考。

(晶报供稿)

编辑 贺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