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尊铜像,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那种昂首阔步迈向前方的姿态,契合了这组雕塑的主题:进京赶考。
1948年5月—1949年3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停留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却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政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浩浩荡荡地向着北平出发了。在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告诫身边的战友:“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
黄镇将军在西柏坡纪念碑上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曾担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说:中国命运定于此村。
2013年,习近平在西柏坡跟群众座谈时表示: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太行山下,滹沱河弯,有一个长满翠柏的小山村。它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齐名的 “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西柏坡。
1947年3月,国民党命令胡宗南纠集23万兵力向延安进犯。为诱敌深入,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
离开延安后,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指挥所指导全国的解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把目光落在了西柏坡。“滹沱河北岸的西柏坡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东临华北平原、西依太行山,打起仗来进能攻退能守,且交通便利,易守难攻;另外,平山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有名的抗日模范县,出现了赫赫有名的‘平山团’,群众基础好,”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副主任史进平说。
于是,毛泽东等东渡黄河,经雁门关、五台山,在城南庄稍作停留,于1948年5月来到了西柏坡。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处于全国胜利的革命高潮中,革命形势瞬息万变,革命斗争比以往更激烈、更残酷。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接受挑战,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史进平说。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柏坡岭下,柏林树掩映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土坯墙,围起几十间普通土坯民房,这便是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共中央首府——西柏坡中央大院旧址了。
中央大院前院的正中便是中央军委作战室。土坯垒就、灰沙砸顶的四间小平房里,摆了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如果不是门口挂着牌子,记者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便是当年指挥了千军万马的司令部。
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北墙上挂着的解放战争形势要图,上面纵横交错的标志展示着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因为缺少铅笔,地图上敌我作战区域,甚至是用大头针别住红蓝毛线来表示的。
西柏坡纪念馆五星级讲解员郭薇告诉记者,当年,每天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都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及时地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作战室每周开一次总结会,根据敌我双方战场情况,提出下一步的计划和设想。据不完全统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西柏坡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组织指挥了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内的24次规模较大的战役,仅发往前线的电报就有197封之多。
“可以说,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活动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与中央领导殚精竭虑,不眠不休的辛苦工作是分不开的。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文电、谈话、书信等,大约有390篇之多,数十万字。周恩来同志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东方发亮,大家说:周副主席‘天天都是东方红’。”史进平说。
做合格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西柏坡中央大院旧址的西北角,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这便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了。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继续高歌猛进之际,中共在西柏坡村举行七届二中全会,研究夺取全国胜利以及筹建新中国事宜。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做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这个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筹建新中国各个方面纲领和政策的集大成。包括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等等。
同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根据历史和现实提出,在获得巨大胜利面前,全党同志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到“两个务必”,能够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走出西柏坡,革命马上就要胜利,历史真正地在中共面前开启了一扇大门。如何执好政?如何长期执政?能不能跳出周期律?所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现在,对照我党目前所存在脱离群众的四种情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相比,是一语中的。所以,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到现在的‘两学一做’,目的就是做一个合格党员,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党内出现的不良作风得到纠正,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永葆党的先进性,继续走好新时期‘赶考’路,”史进平说。
编辑 姿霖